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将促进企业真正成为“走出去”的主体,以更娴熟的市场运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编 者
近来,在国际文化贸易舞台上,中国资本频频唱主角。仅11月以来,就有多起跨国并购令世界瞩目——4日,万达集团宣布以约10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电视节目制作公司DCP集团100%股权。其后,曾为《阿凡达》《哈利波特》《地心引力》等大片制作特效的欧洲特效巨头Framestore公司以1.87亿美元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
除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之外,文化贸易正以日益活跃的身姿,共同撑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格局。
搭建国际文化贸易平台,让纪录片“卖出去”事半功倍
日前,金树国际纪录片节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这也是中国公司首次在海外发起并主办国际纪录片节。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部纪录片,莱比锡国际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前主席沃尔夫冈·普伦担任组委会顾问,38部作品入围主竞赛单元。最终,《美好人生》(德国)、《无果之树》(法国)、《最后的棒棒》(中国)等5部纪录片获得大奖。
“人们更容易被真实的故事打动,纪录片节与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的初衷不谋而合。”主办方北京华韵尚德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滨说,近年来从事国际文化贸易,她日益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和中国作用的期待。在一年一次的纪录片节外,主办方还搭建了一个常年运行的版权交易平台,联结国内国外市场,“自今年6月上线以来,已经有400多部纪录片登记注册,其中20多部进入洽谈程序。”王立滨说。
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看来,相比于电影等内容生产领域,纪录片领域的类似交易平台在国际上还不多,提早布局有助于优质的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
南京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封丽这两天又忙碌又兴奋,21日她刚刚签署了版权代理协议、版权分成协议、纪录片播映权许可合同书3份文件。上个月,她拍摄的纪录片《父亲》入围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主竞赛单元,并在展映中被一家印尼公司相中,当场预订了一年两次的播映权。这让她备受鼓舞,封丽随后委托华韵尚德代理全球版权,为自己的作品寻找下一个买家。
“以前不懂商业运作,片子拍出来后,自己跑纪录片节、给外国电视台写推销邮件,效率很低。找到一个好平台能事半功倍。”封丽介绍,平台方能提供一系列服务,如为作品拍摄、剪辑3分钟的推介短片,撰写广告词,开展目的地媒体公关,联系潜在的销售对象,消解跨国文化差异,最终协助双方签订合约、履行合约等。
目前,中国已经在本土打造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多个国际化平台,并多次出国办会。以2014年的电影产业为例,中国在境外44个国家及港澳台举办了65次中国电影节展活动,展映影片452部次。这些国际化平台的搭建,为中国文化产品卖出去提供了卖场。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相比于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搭建国际文化贸易平台好比造船出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能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推动我国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如何把这些卖场做强做大,任重而道远。”
布局海外优质文化资产,通过资本动作快速获取优势资源
2009年,中国一家民营企业俏佳人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吃螃蟹”,在美国购买了ICN电视联播网,但运转不甚理想。后来,试水者寥寥。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其中文化类投资占比还很小。
自2015年起,积蓄的力量喷薄而出,中国文化企业频频布局海外:复星集团15亿美元收购太阳马戏团;万达集团6.5亿美元收购世界铁人公司,控股澳大利亚第二大电影院线运营商Hoyts,并在今年年初以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中国文化企业通过并购投资、联合投资,不断扩大着境外优质文化资产规模。
“从全球市场环境来看,当前正是国内文化资本出海的好时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理论研究基地负责人李怀亮分析,“通过并购、收购等一系列资本动作,可以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对方企业原有的市场、人才、技术和其他优势资源,实现迅速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海外的制作、管理经验,也能第一时间反哺国内业务的拓展。”
“美国的大型跨国传媒文化集团,没有一家不是通过很多次产权并购成长起来的。”李怀亮举例,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从澳大利亚起步,购买了英国《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美国福克斯等多家公司,在几十年间,经历了几十次并购才有如今国际超级传媒大鳄的规模。“产权的流动性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之一,特别是文化产业。”李怀亮说。
如今,海外收购已经纳入全产业链开发。近日,国内著名影视公司、慈文传媒集团董事长马中骏在美国考察时透露,慈文一直有意收购美国的一些出版公司,将内地的网络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构筑中国IP的海外群众基础,这将为未来开发影视项目做上游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买入是一个方面,后期经营更需要智慧。“由于中外的文化背景、市场环境、机制体制不尽相同,并购双方在完成资本重组之后,如果不能顺利理清关系、融会贯通,后期会困难重重。”陈少峰说。
开展中外合拍影视计划,用适应目的地国的方式减少“文化折扣”
上月底,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的领队下,山东影视、华策影业、广东南方领航等国内6家电视剧制作公司集体访美,“中美合拍”成为此行的关键词。
以《甄嬛传》为例,以往中国影视作品出口海外,大多要经过重新剪辑、包装,以适应外国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审美情趣。
“这是必要的,但更为高效的生产方式应是中外合作,在立项之初便把国际传播纳入考虑。”陈少峰认为,“只有用目的地国本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价值的内核,才能尽可能减少‘文化折扣’现象。”
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9月27日与美方正式签约合拍电视剧《漂》。南方领航制作总监王勃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漂》写了100年来中国华侨在美国的生存史。两国的播出制式不一样,剧本创作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们每季12集,我们一部四五十集。”他介绍,现在初步达成的合作形式是,同一个题材、同一个团队、同一拨演员,中国版本更多表现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人性光芒,美国版本则更多突出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
各国实践表明,文化产品“卖出去”比“送出去”效果更好。李怀亮认为,文化贸易与投资的作用值得期待,“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润物无声地进入外国人的日常生活。”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23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