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追忆莆田人民“大水缸”峥嵘岁月 寻访治水“东圳精神”

【美丽河湖】追忆莆田人民“大水缸”峥嵘岁月 寻访治水“东圳精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10-16 11: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福建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上,一座银灰色的大坝横亘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东圳水库,它被人们亲切地誉为“莆田人民的大水缸”。

木兰溪,自古以来就有“雨落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的民谣,年年有小灾,十年一大灾,百姓身受其害、谈洪色变。东圳水库位于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最大支流延寿溪上,大坝坝址距离莆田最主要经济文化中心主城区只有三公里,是保护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安全屏障。

东圳水库大坝

东圳水库于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库容4.35亿立方米。如今,它已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生活工业供水、生态补水、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大Ⅱ型水库。东圳水库在造福莆田人民的同时,也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诞生了激励、鼓舞莆田人民战天斗地的不竭动力“东圳精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行车县长’原鲁山是当时的莆田县第一任县长,曾主持修建东圳水库。他把县长专车停在工地指挥部备用,自己外出办事骑自行车。南下17年间只回老家探亲一次,他的儿女均不曾受到特殊照顾。2017年原鲁山事迹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全国优秀县市长栏目中展播,并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材。”东圳精神教育基地解说员介绍。

郭沫若曾为东圳水库题诗:北濑飞泉今化龙,木兰横跨起长虹。九华凿破壶公劈,天马羁衔凤漈通。名继四陂成伟业,泽流半岛颂丰功。萩芦南水东连海,万顷田园灌溉中。

当年建设东圳水库时所使用过的工具。

据了解,解放初期莆田水涝旱灾严重,资料显示,从1952年到1956年的4年时间内,莆田南北洋就遭遇4次旱灾、8次水灾。为了更好地蓄洪防洪、保障供水,解决旱涝灾害,当时的莆田县下定决心建设东圳水库。1958年6月,莆田成立了东圳水库工程指挥部,人们用锄头等简陋的劳动工具,手推肩挑,劈山挖土,截流筑坝。

雕塑以建库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创意群雕像,再现建库的艰辛历程,还原当年热火朝天、奋勇争先的劳动场景。

正是凭借干部群众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面对建设工程量浩大,地质复杂,工期短,汛期紧逼的考验,莆田人民探索新工具、新技术、新方法,仅用了一年零十个月完成水库建设。

水库建成以来,目前年平均为工农业生产、生活供水2.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及工业用水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6000万立方米,农业生产用水120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21.4万亩。

东圳水库沿岸美景。

(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