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几名在大陆生活的台湾同胞受邀参加2021年“遇见美好江苏•寻星紫金之巅”联合采访活动,了解当地文化,增进两岸友谊。在此行的第一站江苏省会南京市,几位台湾同胞接受了中国日报网的采访。他们表示,希望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拉近双方距离。
今年30岁的魏晖倪来自台北,是一名创作歌手、演员。她曾因工作在南京短暂逗留过一次,不过此番才是她与这座城市真正开始接触。
对于南京的景点,魏晖倪印象最深刻的是“总统府”和中山陵。她从小就在学校教室里看到孙中山先生的照片,三民主义也是必修课程。从那时起,她就盼着有机会到南京看一看。这一次,她带着印有孙中山先生头像的100元新台币,在中山陵爬了392级台阶。
到南京的第一晚,魏晖倪在两旁栽种着梧桐树的林荫大道上骑自行车。这让她想起了在台北骑车时的情景,顿时就觉得与南京拉近了距离。
魏晖倪是在2016年来大陆发展的,有一段时间她无法适应新环境。虽然两岸都说普通话,但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所幸,她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逐渐在新环境里做回自己。回头看看,她很庆幸自己当年做出前往北京的决定。
这几年,她花了很多时间与大陆的朋友相处,敞开心扉与他们进行交流。去年,她因为主持电视外景节目走访了四川省和东北地区。在两个月的时间,她遇到了400多个人,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多元文化。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这里的生活。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魏晖倪希望自己可以发挥更大影响力,通过自身努力拉近两岸人民距离。她爱自己的家乡也爱大陆,相信爱能让两岸更亲近。
现年23岁的陈羽君来自桃园,目前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文学系研究生。从读小学开始,她就每年随父母前往福建省厦门市探亲。
这是陈羽君第一次来到南京。她知道南京历史悠久,很担心由于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让这趟行程变成走马观花。
她对南京的第一印象是中午时分特别炎热。不过下午五点走出酒店时,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惬意之处。潮湿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和路边的梧桐树荫,让她觉得这里十分舒适。她出门拍了很多张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位在躺椅上看书的爷爷。就在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陈羽君喜欢台湾的悠哉生活和复古气息,也喜欢大陆充满活力的生活。在她看来,大陆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在这里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彩。
接下来,她要继续在南京和更多城市的旅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
王姿净来自新北,自2018年来到大陆工作,目前在福建省厦门市一家企业上班。
此次南京之行,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夜游秦淮河,灯火璀璨,小桥流水,画舫穿梭其中,美轮美奂。秦淮河两岸有历史典故表演,伴随着古代文人的经典诗篇,让人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
谈到南京的美食,王姿净表示最喜欢鸭血粉丝汤。她说,鸭血粉丝汤不负“金陵鸭肴甲天下”的盛名。
她经常与台湾的亲友聊大陆的工作和生活。自从在厦门生活以来,她没有陌生的感觉。一方面,当地的语言和习俗与台湾相近。另一方面,她所在的企业也非常关心来自台湾的员工。
在王姿净看来,在大陆交朋友很容易,年轻人之间有很多共同爱好,很容易有共同语言。她想在大陆继续工作下去,并在稳定的生活里寻找新突破。
王晨懿来自桃园,目前生活在广东省东莞市。此次来到南京,她在各大景点欣喜地看到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在夫子庙。新冠疫情暴发后,她很久没有看到这种情形了。
在知名旅游景点,她看到了一排排的美食和工艺品摊位,其中一些摊位前排起了长队。在本地人的推荐下,王晨懿去品尝了蟹黄汤包。在她看来,这道小吃名不虚传,完全符合期待。她特意拍了一段视频记录初次品尝南京美味小吃。
王晨懿吃饱后在附近小巷里散步。她由衷感叹,大陆把疫情控制得很好,让民众可以四处旅游、享受美食,大家可以面对面交流、做生意。
她在4月接种了新冠疫苗,并说服身边50多名台湾同胞接种疫苗。目前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她感到更加安全了。她呼吁大家接种疫苗,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好的保护。
展望未来,王晨懿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做好文化传播,让台湾同胞更加了解大陆,为两岸和平架设桥梁。
陈浩群来自新北淡水,已经在大陆生活十年,不过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南京。
提到南京这座城市,他便会想到南京大屠杀。他说,这是我们的历史伤痛,所有中国人都为此感到痛苦和愤慨。此次来到南京,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丰富的史料和导游的详细介绍,给他上了一堂深刻的历史课。在他看来,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应该将它作为对暴行和战争的警告。
张建军馆长告诉陈浩群等参观者,这不仅是南京的记忆,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的记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大陆生活的这十来年里,陈浩群经常在社交媒体上以文字、视频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让更多的台湾同胞了解大陆。
未来三年,陈浩群计划拍摄更多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的视频,为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做出贡献。他也希望为偏远山区的希望小学工程贡献力量,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教育。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张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