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家:中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前景广阔

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5月6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中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前景广阔。

法国汉学家:中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前景广阔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07 08: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法国汉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5月6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中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前景广阔。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马雪晶

中法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文章回顾称,1687年,《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在法国巴黎出版,其中包括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和《中庸》的首部拉丁文译本,并被献给国王路易十四,随后传遍欧洲。作为编者之一,比利时汉学家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对孔子的哲学思想印象深刻。他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体系既无限崇高、又简单明了,它源自纯粹的自然理性。”

同一时期,一些传教士从法国前往北京,其中白晋(Joachim Bouvet)和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成为清朝康熙皇帝的数学老师。他们用奎宁治好了康熙的疟疾,由此获得了一座大宅子。

白晋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通信,向他提出了二进制运算法则与中国《易经》的关联。张诚展现了杰出的地图绘制水平。其后继者冯秉正(Joseph-Anne Mailla)用了18年时间,制成了《皇舆全览图》。

马若瑟 (Joseph de Premare)精通汉语,他的《汉语札记》为欧洲出版的各种汉语语法书籍打下了坚实基础。宋君荣(Antoine Gaubil)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学生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为中乐西传作出巨大贡献。

一言以蔽之,17世纪末至18世纪上半叶是中法交往的黄金时代,两国应当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中法文化交流继往开来

文章进一步表示,法国的汉学研究延续至今,并且正在蓬勃发展。近年来,巴黎美文出版社(Belles lettres)出版了一系列双语版的中国经典著作,比如陆羽的《茶经》、沈宗骞的绘画理论著作《芥舟学画编》。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前往法国接受高等教育或培训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领导人不胜枚举。如今,类似的项目正在蓬勃发展,若干所中国大学同法国领先的学术机构保持着项目合作,最优秀的学生可以在法国准备研究并撰写博士论文。

任何一种长期关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和误解,而丰富多样、持续推进的中法文化交流足以减少摩擦、消除误解。与此同时,过去的事情不会一直重演。创造力能改变关系,并促进成长。中法致力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在此基础上,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活跃、更有意义。

当涉及到重塑教育模式、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平文化、应对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时,中法两国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借鉴对方的经典和传统。不同的文化对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有不同的答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通过与另一种文化的对话来推动解决问题。这种对话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作出解释,重新认识自身的特殊性。

文章最后强调,在持续近350后,中法文化交流依然充满活力,并且正在为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应对共同挑战以及共享发展机遇提供宝贵资源。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