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与中国同行 促万物共生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中国日报》撰文称,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与中国合作大有可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与中国同行 促万物共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2 18: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在《中国日报》撰文称,生物多样性保护势在必行,与中国合作大有可为。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李旻

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文章指出,自然是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最强大的盟友。从呼吸的空气到享用的食物,我们的生活同自然界紧密相连,其他依赖自然生存的生物也是如此。

自然栖息地不仅是无数物种的家园,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至关重要,而且发挥着碳汇作用,帮助我们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全球森林每年吸收近160亿吨二氧化碳,同时还能有效调节气温。

遗憾的是,从世界最深海洋到最高山脉,自然界面临着巨大威胁。生物多样性正在加速丧失,物种灭绝速度更是前所未见。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2022年,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更好地保护地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了道路。具体说来,“昆蒙框架”设立了到2050年的4个长期目标和到2030年的23个行动目标。

尽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我们仍然任重道远。例如,自2020年以来,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增幅不到0.5%。若要实现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目标,我们仍需划定的陆地面积大约相当于巴西和澳大利亚面积之和,海洋面积则要超过印度洋。

中国贡献有目共睹

文章进一步表示,若要确保日益脆弱的全球生态系统获得可持续保护,我们需要加大努力、加速行动。在此背景下,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对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承诺。事实上,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已经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加快自然保护区立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中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在当前基础上加快行动步伐,进一步扩大保护区范围,以实现“昆蒙框架”设定的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的目标。

若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行动相辅相成。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既有助于适应气候变化,又能有效促进减排。中国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协调各方力量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契机。

可持续发展投融资堪称一大重要途径。近年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每年存在大约7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到2030年,三大社会经济系统全面拥抱自然受益转型每年将释放价值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机,同时累计创造3.95亿个就业机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重塑金融体系,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擘画的宏伟蓝图。通过综合融资机制全面应对发展挑战,有助于释放更多资源,产生更广泛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21年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并于2024年正式启动该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国际投融资平台,助力这些国家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工作。

各国携手大有可为

文章强调,加快融资速度、扩大融资规模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即将于6月开幕的第四届发展筹资国际会议堪称重要契机,有关各方可以借机团结世界各国,改革国内和国际投融资机制,进而将更多投资用于可持续发展。这场国际会议也将为大型债权国提供重新考虑债务安排的机会,以便释放更多资源用于保护自然。

如今,颠覆性技术和尖端数字工具迅速涌现,我们需要充分释放这些科技力量的潜力,从而应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内的发展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推动50多个国家利用好人工智能,确保国家政策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相向而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期待进一步巩固与中国持续数十年的伙伴关系,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文章最后强调,我们仍然可以果断采取有意义的行动来保护地球。只是,时不我待,我们必须立即携手前行。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我们要合力将雄心壮志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世界里,人与自然不仅能够和谐共生,而且都将蓬勃发展。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朱萍)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