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于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娜塔莎·斯塔诺耶维奇日前在《中国日报》撰文称,在共建“一带一路”迎来新阶段之际,中国举办链博会可谓恰逢其时,为各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
中国举办链博会恰逢其时
文章指出,过去十余年,“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互联互通的宏伟愿景,发展成为规模庞大、充满活力的全球贸易和产业合作平台。该倡议一度聚焦铁路、港口、公路和能源走廊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将亚洲、欧洲、非洲及其他地区连接起来。如今,随着该倡议步入新阶段,产业、市场和数字系统之间更深层次的功能整合成为发展重点。
第三届链博会的举办可谓恰逢其时,为理解上述转变提供了新视角。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聚焦融合发展,链博会成为全球产供链企业的重要对接平台。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窗口,更是在日益相互依存的价值链之间进行协作的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贸易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过100个城市,大幅缩短了欧亚大陆的运输时间。得益于中国的投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港口焕发新生机。与此同时,中巴经济走廊等走廊建设打通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动脉。这些项目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的可预测性,并为那些曾被全球供应链忽视的路线带来了战略机遇。
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倡议预计将致力于促进物流、产业、数字和金融领域的融合。这类融合不仅可以促进贸易往来,也能够推动价值创造。如今,区域供应链正逐步转变为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协同合作为动力、具有增值潜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链博会为各国企业带来巨大机遇
文章进一步表示,链博会等博览会不仅展现了治理模式,还展示了有助于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尖端技术。比如,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预测模型被用于预测潜在的运输中断、优化货运路线、实时监控货物状态以及支持动态风险评估。
链博会还为提升法律和制度框架的互操作性搭建了示范平台。随着参展者不断分享在数字通关、数据合规和物流保险等领域的跨境解决方案,全新层面的互信和可预测性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透过国际博览会和论坛可以看出,中国致力于促进全球贸易。2018年启动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进口博览会之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是重要的外交活动,论坛促成的签约项目和交易额稳步上升。
2023年启动的链博会聚焦巩固和整合全球供应链。与其他博览会不同,链博会连接着物流供应商、制造商、金融公司和监管机构。今年举办的第三届链博会设置了先进制造链、智能汽车链、绿色农业链、清洁能源链、数字科技链、健康生活链六大链条和一个供应链服务展区,并首次设置创新链专区。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服务展区汇聚了物流、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商。
自2023年启动以来,链博会吸引了亚马逊、苹果、英特尔、埃克森美孚、特斯拉、高通、霍尼韦尔和通用电气医疗等大型企业参展,具有极高的国际参与度。
文章最后强调,链博会这样的平台至关重要,它不仅连接着货物,也汇聚了目标和战略。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