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浙江“考古前置”改革力求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11月9日,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在乌镇举办,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在演讲中指出,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破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全球性难题,浙江的“考古前置”改革走出了一条双赢路径,其中关键在于答好“三问”。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浙江“考古前置”改革力求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9 14: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在乌镇举办,全球顶尖文博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与会嘉宾聚焦“赋能文明记忆,共享数字未来──共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展开相关探讨,共同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在演讲中指出,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破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全球性难题,浙江的“考古前置”改革力求走出一条双赢之路,其中关键在于答好“三问”。

一是发展之问:基本建设项目在哪建?对此,浙江坚持“保护第一”,用“数字地图”破题,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绘制“考古前置四色图”,建立“考古前置白名单”,让建设选址尽可能避让保护对象,解决“在哪建”的问题。

二是改革之问:在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区域如何建设?由于土地类型复杂、涉及的管理和建设主体多元、考古业务又非常专业,浙江用“数字平台”解题,搭建全省统一的“线上工作平台”,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的“三级协同体系”,变“企业跑腿”为“数据指路”,实现考古前置全流程闭环管理,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三是效率之问:考古前置审批如何能够提速增效?浙江综合施策挖掘“数字效能”,用“标准流程”跑出加速度,用“区域评估”实现整体提速,用“多元力量”支撑高效运转,将项目审批的平均周期从原来的5个月以上,大幅压缩到了约40个工作日。

当前,浙江的“考古前置”改革实践仍然在路上,将不断探索平衡保护与发展的更优方案,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明记忆守护,让更多珍贵的文物得以世代传承,让城乡大地在发展中保留历史的温度,共同迈向一个“数字未来”。

 

【责任编辑: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