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征程的历史交汇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的“六个坚持”重要原则,既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锚定航向、筑牢根基。
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掌舵领航定方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四五”时期,从抗击世纪疫情到应对外部遏制打压,从稳住经济大盘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践反复证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定盘星”。“十五五”时期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改革发展任务更为艰巨,唯有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才能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保持战略定力,确保现代化建设不偏向、不走样,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政治保障。
人民至上是价值立场,凝心聚力惠民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从“高质量充分就业”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民生温度贯穿始终。面对就业压力、民生短板等现实挑战,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满足群众急难愁盼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路径——当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就能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发展为民、民力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高质量发展是核心主题,提质增效增动能。新发展阶段的发展,必须摆脱“速度情结”,转向“质量优先”。“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着力点,既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又要依托国内大循环畅通双循环格局;既要做优增量培育新动能,又要盘活存量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唯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才能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破立并举激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十五五”时期,改革需向更深层次发力:既要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技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又要扩大高水平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通过改革破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问题,才能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社会创造力持续迸发,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是体制保障,协同发力提效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在于实现了“两只手”的“握手”。“十五五”时期,既要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迭代等举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通过精准调控、公平监管、政策支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大规模设备更新到消费品以旧换新,实践已经证明,唯有既“放得活”又“管得好”,才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底线思维,稳中求进守大局。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十五五”时期,面对地缘政治冲突、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等多重挑战,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既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系筑牢安全根基,又要通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国家安全体系保障发展大局。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才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让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六项重要原则辩证统一、相互支撑:党的领导是统领全局的“纲”,人民至上是贯穿始终的“魂”,高质量发展是核心任务的“脉”,改革创新是激活全局的“钥”,市场政府协同是体制保障的“桥”,发展安全统筹是底线支撑的“盾”。“十五五”时期,只要牢牢把握这些根本遵循,就一定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叶子鹏
(编辑:王晗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