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电视剧: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产业有活力趋理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5-01-12 16:30:51

  从《大丈夫》《爷们儿》《团圆饭》《生活启示录》到《一仆二主》《爱情最美丽》,在2014年的电视荧屏上,以家庭和爱情为主要内容的都市生活剧创作热情有增无减。这种类型常以都市为背景,或铺陈烟熏火燎的市民日常生活景观,或展现远离各种沉重议题的青春时尚话题,获得了观众的青睐。然而,也有一些剧作要么过度追求情节的大起大落而使故事内容单调、人物性格极端,要么在豪门恩怨、香车美女的宅斗中乐此不疲,用奢华的物质呈现和颓废的精神世界来放大人性的阴暗面,而远离真实的现实生活,导致传达的价值观念有所偏颇,都市生活剧这种创作趋势亟须扭转。此外,行业剧崛起,《产科医生》《青年医生》《我和我的他们》等医疗题材和《金牌律师》《离婚律师》等律政题材热播引起热议。仔细剖析这些作品,大多还是披着行业外衣的都市生活剧,对行业内容表现尚不专业。但这是一个开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电视剧市场需要各种题材类型来充盈,希望这股创作热潮能使行业剧逐渐脱离于都市生活剧的模式,实现类型创作的成熟稳定。

2014电视剧: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产业有活力趋理性

2014电视剧: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产业有活力趋理性

  《古剑奇谭》《神雕侠侣》等剧播出在社会形成热点话题,让古装剧类型在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中继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一些创作者对所涉及的历史内容缺乏理解,使作品频频出现穿帮硬伤,有的则直接戏说或架空历史,沦为依靠偶像演员的收视号召力、包裹着古装躯壳的现代爱情剧,失去了古装剧独有的历史厚度和侠义豪情。在资本运作和商业逻辑的驱使下,个别创作者在剧作中体现雷人气质,甚至以抄袭搏出位,试图以恶评如潮来博取观众注意力,陷落到“观众骂得越狠,收视率就越高”的谶语之中无法自拔。但观众的艺术品位不断提高,终将对这种缺乏思想力量的作品产生审美疲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古装剧必须坚守主流价值取向和严肃的原创精神,跳出玄幻、戏说、宫斗的漩涡,将视野更多地转向创作《大秦帝国》系列之类具有深度和底蕴的历史正剧上来。

  以《北平无战事》《长沙保卫战》等为代表的战争题材获得不俗口碑,成为2014年电视剧创作的又一斩获。然而,与这些严谨之作相对应,还有一些战争题材创作依然徘徊在雷人的情节中无法突围,演员造型、服饰与历史脱节,飞机头、牛仔帽、美式装备出现在敌后作战的深山老林里。这些作品打着战争剧的幌子,实际上在以商业运作和投机取巧的态度来诠释革命历史。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可以预见,抗战题材创作生产将形成一个高潮,如何更好地书写那段史实,反思那场战争,并获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这是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类型创作领域存在的老问题仍在持续发酵,电视剧生态发生的新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自2015年1月1日起,“一剧两星”政策开始实施,在中国沿用多年的“4+X”电视剧播出模式即将退出舞台。此次政策调整,强调卫视综合频道播出电视剧的差异化竞争,将促使其走上特色发展的道路,改变“千屏一剧”的现象。政策实施后,卖片收入减少,投资风险增加,电视剧制作机构为规避风险,降低电视剧投资额,演员收入将受到影响,从而抑制演员片酬畸高的不良趋势。至于新政能否催生更多不同题材类型的优秀作品,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总而言之,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我们提倡电视剧艺术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但不等于放任价值观缺失的剧作大行其道。须知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如果我们总是陶醉在豪门恩怨、后宫缠斗、娱乐化抗战的“小时代”里,沉迷于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浮躁心态中,那么电视剧艺术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讲好中国故事,让梦想照进现实是当代中国电视剧创作者的基本命题。我们应用敬畏谨慎的态度重回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缘起,让古老的历史教训、纷繁的朝代变幻、动人的神话寓言来照鉴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勇于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用真诚的关切和理性的思维对照现实生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汲取创作灵感,用深刻的艺术创见来诠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在新的产业环境中,电视剧行业越是充满活力越要保持理性。我们在坚守电视剧创作的艺术品格基础上,应不断开阔产业视野、拓宽产业版图,汲取外国先进的电视剧制作与传播理念,在类型化创作中凸显电视剧的民族标识,推动电视剧文化走出去。2014年的荧屏落下帷幕,2015年的光影之旅已经启程,我们要以历史为鉴、据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书写具有思想高度、艺术深度和情感温度的电视剧作品,为中国梦的实现鼓与呼。 (作者杨洪涛 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