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对英雄人物“污名化”可能导致民族记忆与集体记忆消解】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李良荣表示,对英雄人物的“污名化”现象,可能导致民族记忆与集体记忆消解,损害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除了邱少云、雷锋、黄继光、江姐等革命人物,还有大禹、孟姜女、花木兰等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记忆的重要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尤其是英雄形象,更是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如果对这些人物和故事进行否认,对英雄形象肆意污名化,摧毁的将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的将是人们对历史的怀疑,这将大大削弱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近邻日本为例,“大和民族”很重要的一个缘起说正是建立在“天照大神”的神话传说基础之上。可以说,一个失去了民族英雄、迷失了民族文化的国家,将陷入真正的历史虚无中去。这是非常危险的!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李志青:环境税是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必经之路】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从国际上的诸多经验来看,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现代治理方式,环境税是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遏制和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必经之路,探索并最终确立环境税制度对尚处于生态环境保护爬升阶段和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我国社会经济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上重贡献轻补偿,具体就体现为忽略生态环境的经济属性,尤其是忽略了生态环境在经济上“公私”兼备的双重属性,即生态环境的利用既会给个体带来收益和成本(主要体现为收益),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收益和成本(主要体现为成本)。在此情况下,成本与收益的某种不对称使得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出现背离和失衡,个体层面上基于收益的激励而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生态环境(即高排放),而在社会层面上,由于成本的缘故,我们则倾向于少使用生态环境(即低排放)。如果无法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经济属性中的这种背离,那么,长期持续的结果就是,环境部门与经济部门之间出现失衡,也就是环境部门长期处于透支状态而出现亏损(环境部门入不敷出),而经济部门则长期处于“被补贴”状态而表现出过度繁荣(经济部门入大于出)。经济学认为,尽管在短期看起来,这种失衡会带来诸多好处(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等),但长期来看,失衡到一定程度,巨大的内部压力一定会推动失衡重新走向均衡,使得环境与经济两部门的关系变得更加平衡。事实上,环境税就是我们主动适应这一过程而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文汇报》
【吴汉民:在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中坚持三者有机统一】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汉民撰文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从人大的角度说,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新情况,不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必须着力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4)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必须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