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中国共产党无愧中流砥柱

作者:徐焰 来源:中国军网
2015-09-02 07:46:12

敌后抗战虽以游击战为主,却能拖住日军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特现象:侵略者的后方变成了另一个前线!八路军、新四军只有“抗”方能“大”,光“坐”岂能变“大”

近些年讲起抗战,有人单纯强调民族共同性而不讲内在区别,造成了一种思想认识混乱,即许多人不了解这场战争实际上分为两个战场。有些人只重视国民党军的会战,对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不屑一顾。

看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22次会战,大多数不都是败仗吗?全面抗战之初,国民党政权拥有200多万正规军以及差不多相同数量的非正规军。面对几十万日军进攻,除了台儿庄一仗外,各次会战都以失利告终,经过一年多的战略退却丧失了半壁江山。

此时,正是靠中共领导的军队深入敌后战场,以游击战拖住了侵华日军的后腿,才使其在1938年秋季以后在华停止了战略进攻。共产党在敌后进行的虽然是分散的游击战,总共作战却多达12万次!历史已经证明,这种积小胜为大胜的战法,正是对付日本侵略者的有效战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全面抗战开始时,确定了“到敌人后方去”的正确发展方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唯一正确方针。此时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只有5万多人军队(八路军4.5万人,新四军1万人),武器只有少量枪支,几乎没有火炮,此后又一直得不到外援而要靠战场缴获来获取装备。在只有“小米步枪”的简陋条件下,八路军、新四军根本没有本钱打大规模正规战,除了“百团大战”这样少有的集中作战外,正确的指导方针便是发动群众打分散的游击战。

在全国抗日战场上,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战场物质条件最困难,只能实行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广泛的游击战,使得被日军侵占的人口达2亿的广大沦陷区,有1亿人口的地区被八路军、新四军解放。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特现象:侵略者的后方变成了另一个前线!若没有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正面战场怎么能继续坚持?

国民党当局当年污蔑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游而不击”和“坐大”,此说根本违背了战争基本规则,即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八路军、新四军开创根据地后,日军自然感到后方受威胁,自1938年10月攻占武汉、广州后对正面战场只实施规模不大的“压制战”,长期以在关内的约半数兵力进行“治安战”,并以其特有毒辣实行了“铁壁合围,纵横扫荡”等战术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敌后解放区通过粉碎一次次“扫荡”,才能形成发展——缩小——再壮大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查过旧陆海军档案和战史丛书,里面有众多“治安战”的记载并深感对中共游击战无奈的感叹。事实证明,八路军、新四军只有“抗”方能“大”,光“坐”岂能变“大”?

1941年之后的两年间,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又实行军民一体打游击,华北敌后200余县提出的任务是一个县一天打死一个鬼子,每月便能毙日军6000人。解放区战场越战越强,发展为北起长城边、南至海南岛的全国19块地区。

谈起抗日战争时国共双方军队杀伤日军的战绩,若将多方面的资料相对照,虽然能看出国民党军对日军的杀伤要多一些,不过双方战果相差并不是很大。此外,中共军队还担负了几乎对伪军作战的全部任务,这是因为日军将伪军基本都用于后方作战。

抗战期间和战后,国民党政府为振奋士气和表功虚报战绩甚多,曾长期声称毙伤日军276万。上世纪70年代蒋纬国主编的《抗战御侮》丛书中,则统计战时共毙伤日军85万人,这也等于否定了过去的浮夸数字。

据战后日本解密的档案记载,其在中国关内的“支那派遣军”伤、亡总计133万人。按靖国神社中查到每个战死者的灵牌统计,战时共有185万军人死亡,其中死在中国关内战场者为40.5万人。若加上负伤人员,日军在中国关内战场伤亡总数133万应是可信的。再加上在缅甸北部战场上日军死亡4万人,以及在东北等地同中国抗日武装作战付出一些伤亡,现在国内史学界公开的数字是共“消灭日军150万人”,正是综合这些数据计算出来的。

日本投降时,延安总部宣布解放区战场共消灭日军52万人,若再扣除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果和不归国共领导的民间武装的有限战果,日军在华的损失应有80多万人为国民党军所消灭。不过国民党政府抗战时长期保持着400万人的军队,掌握国内主要资源,并垄断国外2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战争后期在武器装备上也不逊于日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至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夏天也才刚刚超过100万人,装备又非常简陋。如此看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作战效能要高得多。

侵华日军总头目、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战后回忆录中对八路军的评价是“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只是武器装备太差”。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以其英勇精神,在对日作战中起到毛泽东所说的“先锋队”“壮气军”的作用。这是中流砥柱作用的又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