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纪万林)阿塞拜疆是亚洲一个内陆国家,地处西亚外高加索的东南部,东临里海、北靠俄罗斯,1991年正式独立,首都巴库。“阿塞拜疆”意为“火的国家”。1995年,一个来自这个“火的国家”的17岁青年只身来到中国,到北京学习他喜欢的中文,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赴北京:千山万水求学路
如果不是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窝,你很难从一口流利的汉语中认出坐在对面的拉沙德是外国人。卡里莫夫·拉沙德是土生土长的阿塞拜疆人。1995年,年轻的拉沙德拿到了巴库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巴库国立大学是阿塞拜疆人眼中的最高学府,中文系在这年只招收了6个学生,他很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一年之后,通过阿塞拜疆教育部与中国的协议,他又作为6人中仅有的一个得到中国政府资助的学生,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
谈到求学这段经历时,拉沙德总觉得运气和缘分占了很大因素。“当年巴库国立大学中文系只招6个学生,我来到中国一年之后,原来的国立大学中文系就因师资不足解散了,五个同学都转去学习其他语言,我是他们中硕果仅存的,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中国的资助我会怎么样”拉沙德感慨到。
来到中国,人生地不熟的拉沙德得到了学校的很多帮助。而拉沙德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据拉沙德介绍,几年的学习中,他从来没有缺勤过任何一节课;在课下,除了学习他也不考虑其他事情,这段求学经历后来成为他最怀念的时光。“我们留学生都有生活补助,吃的用的也很便宜。特别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性价比很高的校园设施和服务,这一点我到现在还很难忘记。现在北京喝个茶很贵,那个时候北语校内还有茶馆,价格很便宜,可惜当时没有珍惜。”拉沙德笑着说。“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感情,对汉语和中国的感情,思想和思考方式就慢慢地被熏陶出来了,我很感激母校的栽培。”
勤奋学习为他带来了成效。在北语本科毕业后,好奇心很强的他不满足于学习汉语,又如饥似渴地继续读研、读博,最终取得了外交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凭着在中国所学,他活跃于阿塞拜疆外交领域,并担任阿塞拜疆总统战略研究中心的首席顾问至今,“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期望。”
应阿塞拜疆总统战略研究中心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简称“和裁会”)副会长马飚率和裁会代表团于2014年11月3日-10日访问阿塞拜疆,拉沙德在阿塞拜疆国民议会向到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讲解议会运作方式。1995年阿塞拜疆新宪法规定阿塞拜疆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体,国民议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本人供图深耕文化:阿中文化交流使者
此外,拉沙德更致力于促进中阿语言文化交流。阿塞拜疆的官方语言是阿塞拜疆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而两种语言的学习者一直苦于没有一本权威的双语词典。
拉沙德正在撰写的《汉语阿塞拜疆语词典》就是这样的一本双语词典。这本词典,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中少有的外国作者写就的词典之一,它会为中阿语言交流填补一项空白,进一步促进两种语言、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在我学习的时候没有这样一本词典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很困难。我想帮助以后的学习者,让他们能少走弯路。” 这是他十几年的心血所在。
明年是中阿建交25周年,这本开拓性的词典预计明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相信它会为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开拓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