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克强总理成功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中哈总理第三次定期会晤、第五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俄总理第二十一次定期会晤,圆满结束对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拉脱维亚、俄罗斯正式访问后,于11月9日乘专机回到北京。
就此次出访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趋势,即制度化正在成为国际交往和国家间合作的重要方式,制度化促进并保证了国际合作成果的有效落实。
国际交往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翻看李总理在2016年迄今为止的出访经历,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特征。李总理分别在今年7月、9月和11月进行了4次重要出访。除对古巴、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访问外,其余均是参加重要的多边会议,比如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会议、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合组织政府首脑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等。
与普通的双边访问相比,虽然出访次数和目的地相对减少,但实际上通过参加国际会议进行顺访(如蒙古、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不仅大大提高了高层国际交往的效率,还更有利于将双边事务和多边事务结合起来进行商讨,从而提高了外交活动的质量、针对性和有效性。
李总理对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的出访则反映双边交往的制度化成果及其重要作用。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已建立起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说明双边存在高度的互信,而机制的履行则为双边互信的深化和合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定期”的意义还在于双边可对前一期的合作成果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合作进行规划,同时就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沟通。
李总理的出访讲话和达成的部分外交协议和文件的内容,反映出制度正在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上的讲话中,李总理在赞赏以往达成的制度化合作得以落实的同时,特别强调推动制定《上合组织公路协调发展规划》,建立上合组织电子商务联盟,建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促进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深化和执行等。这些制度本身是上合组织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相关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本次出访还与到访国家达成多项双边合作协议,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产能合作。可以看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仍是合作的重点。这3个领域体现了当前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中国和相关国家间的互补关系,代表了未来的合作趋势。
随着中国和亚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联系与合作的深化,制度的作用无疑将越来越重要。当前,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投资的安全性亦或风险问题值得有关部门重视。其中,在投资本身所面临的政治经济风险之外,如何管控也成为一种风险。提升管控风险的能力将成为未来中国与相关国家进行国际合作时的重要内容,制度化无疑为此提供了有益的方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中心执行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