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漏者在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倾听民意、善解民忧,向来是国家治理者的从政之要、为政之道。对于已经拥有7亿多网民的中国,网络舆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向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发出了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的号召。他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是并不陌生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群众路线”与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新特征。
一、群众路线的历史形成与内在要求
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历史形成和内在要求。早在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就明确提出,为了把党建设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到了1927年初,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了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而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决断。更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1929年9月,在《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中明确提出了红军工作“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一定经过群众路线”的著名论断,从而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不断得到落实的实践过程。苏区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达数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和苏区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有盐有咸,无盐同淡”,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开始不断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为中央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这篇文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段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还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出发,提出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就使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则常常把“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强调“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