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接受专访:“一国两制”是香港未来发展最大优势

作者:徐世平 来源:东方网
2017-06-30 20:25:30

东方网记者徐世平6月29日报道:2017年6月29日下午,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接受了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的独家专访。

董建华接受专访:“一国两制”是香港未来发展最大优势

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董建华先生,从1997年到2005年历任香港特区第一任、第二任行政长官,是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6月29日下午,在香港前特首办公室(坚尼地道28号),80岁的董建华先生精神矍铄、妙语如珠,回忆了就职首任香港特首前后的许多难忘印象,总结了香港回归20年在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并对香港的未来表达殷切的寄望。

东方网第一时间将本次独家专访的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访谈正文中徐世平提问简称为问、董建华回答简称为答):

问:董先生您好。我代表东方网6000多万用户,专程到香港来采访您,也向您问好。香港和上海,对于您来说,都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上海留下了您在儿童时代的许多足迹。您是否可以用上海话向上海的朋友说几句话?

答:哈哈,好的。这是我第一次用上海话接受采访,有点不太习惯。要用广东话换到普通话,再到上海话。你让我想想用上海话怎么说。我出生在上海,曾经就读在上海南洋模范小学,在徐汇区。上海可以说是我的“第一故乡”。我十一岁到香港来,广东话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说,交流沟通非常吃力。当然,后来都没有问题了。我在想,我也要好好练习,今后也用上海话接受采访。

问:前不久,您在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您是1937年7月7日出生的。可是,我看了您的资料,上面的记载是5月29日,这是怎么回事?

答:我确定是1937年7月7日生于上海。但是,过去家里人,都喜欢用阴历,那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二十九。我到香港去的时候,要登记身份,家里人就报了5月29日。香港人是不用阴历的。但是,我的父亲经常提醒我,我是7月7日生的,是国耻日。你要“勿忘国耻”。(以上问答均为沪语)

问:从上海到香港,您也从一位“上海小囡”,和香港一起成长,更成为“香港精神”的典范之一。在从中英谈判到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您是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认为,历史选择了您作为首任香港特首,这是历史的选择。我想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决定,放弃家业和产业,出来竞选香港特首,可以说说当时的心路历程吗?

答:在1997年的7月1日,我最难忘的一个时刻,就是看着英国的国旗降下来了,我们的五星红旗升上去了。当时,我作为一个60岁的人,盼望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刻,香港回归祖国了,这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个很感动很感动。

我小的时候,在英国读书。后来,我的父亲让我到美国去实习。从美国回来之后,我父亲又让我到他的船业公司工作。1980年代,我父亲去世后,整个家业都落到我身上,当时真的很艰难,但是我们挺过来了,而且还做得不错。这是为家业,我们都是很拼的。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还经常带我到外滩,看“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个教育是根深蒂固的。他告诉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为国家民族做点什么。在香港回归前的二、三年,许多朋友劝我出来为国家做点事,后来邵逸夫先生跑来劝我,说我应该出来了,我开始还有点犹豫,但是,我想到我父亲的话,我们要为中国人做点什么,所以就站出来了。

我知道,做特首的责任真是很重的,因为“一国两制”是一个不可以失败的事业。所以以后的这样一段时间里面,就是每天、每天,努力、努力地工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