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右玉县李达窑乡马头山,李云生在查看松树的生长情况(7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为了种树,他陆续从银行和亲戚朋友处借了近百万元。有几年春节,结完工人工钱、还完债,他身无分文,只能和妻子躲到山里吃干粮。
难走的,还有路。李云生找到县交通局,拿出1万元,希望局长帮着走动修路。交通局长王建了解情况后,坚决地说:“给我钱,就不帮你办,把钱拿回去,我尽力帮你!”
没多久,交通局为此打的报告被批准了,路要修了!李云生流泪了:“右玉真是有一批好干部!”
这些年,李云生陆续投入400多万元,植绿1.2万亩荒山。
他相信,苦日子快过去了。“现在年收入有10多万元,两年后1000亩杏树就挂果了,收入会可观。”
眼前的李云生,气色红润、嗓音洪亮,完全看不出已是62岁的老人。他就像山坡上挺拔的樟子松,青春不老,乐观顽强。
万绿丛中,余晓兰是那一点红。
在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余晓兰在查看苹果的生长情况(7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她是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的女子。1989年,23岁的云南姑娘余晓兰跟着退伍的丈夫来到右玉县南崔家窑村时吃了一惊。
“我的家乡山清水秀,这里却是光秃秃的。”她觉得自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想到还有这么偏僻荒凉的地方。”
她也想过要回去,但“他喝汤,给我吃面”,丈夫的好让她走不了。
“我喜欢绿色,做梦都想把家乡的绿色带到这里来。”1992年,余晓兰和丈夫承包了村里4000多亩荒山。
没有水,就到山下挑。一个不到1.6米的女子,每天要在山路上担水五十来次。
为省钱,她吃了10年土豆稀饭。有一次,她心跳变慢,躺下后站不起来了。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造成了严重的低血糖。
远在云南的父亲、姐姐多次让她回去,她不走。
“你看,这些树都是我种的,又长高了;这些小红果一串一串,红红的,可好看了。”说起钟爱的树,51岁的余晓兰陶醉地眯起眼睛,神情还像当初那个云南少女。
事实上,与李云生一样,余晓兰的坚持,也源自当地干部的关爱。
2001年,余晓兰担水上山摔倒,扭坏了腰椎,回云南治疗。知道这一情况后,右玉县委、县政府寄去了慰问金,县领导赵向东给她打电话问候病情。
“接到电话,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我一个外地人,他们却把我当亲人。”余晓兰说,“咋也不能让支持我的人失望!”
就是这样,右玉干部为群众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所感动,群众被干部的艰苦奋斗、关怀呵护所鼓舞。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道路,如柠条般铺满右玉大地。
民营造林大户王占峰就有着柠条一样的脾气。为了种树,他在石炮沟搭了个窝棚,一住就是18年,被称为“野人”。
在山西省右玉县牛心乡石炮沟,王占峰准备去苗圃给树苗松土除草(7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有一年发山洪差点要了他的命,后来是拽住一根树枝才没被冲走。“是树救了我的命!”他种树的脚步更不停歇了。
树离不开人,人离不了树,他们的生命早已融为一体。
人们说,在右玉,一棵树就有一个故事,一片林就是一部传奇。
有英雄早逝、有鱼水情深、有逐梦不止……近70年来,右玉干部群众携手写就了这部史诗般巨作,右玉的人和事也被编成话剧、道情戏等广为传颂。
3
为民初心不改,奋斗未有穷期
题记
林涛翻卷,繁花遍野。右玉人再次跃上马背,策马奔腾。
初秋时节,右玉古朴悠然、壮美如画。
在矗立了数百年的威远堡上,三五个外地画家正在挥毫写生。
右玉风景在油画界富有盛名。2016年,中国油画院在右玉开设了国内唯一的写生基地。右玉也开始建起玉林书画院和“右玉艺术粮仓”,吸引八方艺术人士。
“虽然很多人知道右玉造林事迹突出,却不知道右玉这么有魅力。去年中央美院有四百名学生想来写生,但写生基地没接待能力。”右玉县文联主席郭虎遗憾地说,右玉还是“地偏无人知”,发展底子薄。
如今,右玉绿了,也美了,新的困惑却接踵而来:至今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依然面临着县穷民贫等挑战。“经济总量小、实力弱、欠发达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右玉县长王志坚坦诚告诉记者。
杀虎口,雄关巍峨;西口古道,青石痕深。在两千年的浩荡历史进程中,这里曾金戈铁马,也曾商贾熙攘。如今,右玉又迎来“由绿到富”的新挑战。
这是一张时不我待的考卷——
2016年,右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2.8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8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尚显薄弱。
这更是一张满载期盼的考卷——
树种满了,前些年农民大量发展的8万亩苗木价跌滞销,存在着“去库存”难题;多年培育的肉羊养殖业,饱受市场波动困扰,养殖农户信心受挫;一些民营造林大户急于寻找“绿里淘金”的门路。
绿起来之后的路怎么走?一道饱含时代特征的命题,期待右玉人回答。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
翻开右玉的历史,我们发现,如何让群众致富一直是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牵挂。
立足于特殊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右玉县就成立了燕麦、胡麻等农作物研究机构,力争提升全县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八十年代,县里制订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促进农副、尽快致富”的16字方针,并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
到了九十年代,县里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进入新世纪后,右玉县已建成“塞上绿洲”,更加意识到“由绿到富”的重要。
近70载绿色耕耘,右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政治情怀,更是“右玉精神”的核心要义。
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右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如此迫切。新时期的右玉如何坚持、弘扬和发展“右玉精神”,秉持为民初心,继续带领群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万众期盼。
记者刚到右玉采访时,县长王志坚不在县里。他在山西朔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下,奔赴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学习——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这次调研,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丰富内涵,也意识到我们绿色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王志坚归来后深有体会地说,要通过努力,让绿色产业、绿色生活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
2016年初,以第二十任县委书记吴秀玲为班长的新一届右玉县委,从前任手中接过绿色接力棒。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指引下,右玉全县人民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