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

来源:《红旗文稿》
2016-10-21 17:18:3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重申的发展和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实践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什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呢?这里有5个关键词:市场、资本、法治、共享、共处。这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都是过去有过、却未曾如此纷繁复杂的。

一、市场

商品与市场,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都有其久远的历史。但是,把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拓展到全国、拓展到全球,并形成为国内统一大市场、区域化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

如今,统一便捷高效的市场经济,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平台,成为国际金融、贸易、资本、技术、人才、信息流动的平台。于是,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似乎中国搞市场经济,就必须走资本主义私有化的道路,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事实果真如此吗?

放眼21世纪,三件大事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先,是自从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目的第二轮改革全面启动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二,是新兴市场国家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和版图,正在成为推动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第三,是以美国和欧盟为主要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陷入发展的长期困境。这三件大事,汇集到一起,促成了今年9月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和达成“杭州共识”。

这说明,不但道路条条通罗马,“鞋子穿在脚上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并非资本主义一种模式、一种选择。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后,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把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与本国条件及特点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建立和发展对内统一、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由此呈现出市场经济的国际多样性与联动包容性。

这就是市场自身逻辑造就的新格局,也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与发展的新格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舞台。

二、资本

金钱、买卖、借贷、雇佣的历史,同样十分久远。然而,这些要素一旦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便成为资本增殖的舞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但借助资本力量完成了对国内的统治,还借助资本力量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造就的力量的紧密结合,实现并不断巩固对世界经济包括运行规则的控制。迄今为止,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控制权的转换,仅仅是通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竞争来实现的。谁的资本实力强、金融实力强,谁就说了算,这不过是国强必霸逻辑在经济格局中的再现。

对于在资本统治下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来说,通过社会革命取得国家政权之后,采取的一个重大步骤,便是剥夺剥夺者。这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资本作为社会财富,归根到底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然而,这之后又该怎么办?解开这道跨世纪的难题,经过曲曲折折的探索和实践,这个责任最终落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刻也不能忽视资本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尽管有阶级的属性、社会制度的属性,但是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由谁掌握、由什么样的制度来支配、为谁服务。资本主义创造并运用了资本的力量。同样地,社会主义也需要并完全可以掌握、创造并运用资本的力量。

社会主义掌握、创造、运用资本力量,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全新课题。总的来说,需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就国内来说,要解决好共产党人既要驾驭资本、运用资本、增殖资本,但又不能成为资本的俘虏的重大课题。二是就国际来说,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驾驭国际资本、实现国际资本合作、实现国内资本的国际投资,但又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和资本安全。三是就资本增殖的目的来说,要解决好在这一过程中的分配失范、资本运行失范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通过共享发展,最终逐步消灭贫穷,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由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量与资本力量的关系,从资本力量役使劳动力量,变为劳动力量支配资本力量,真正使被颠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这一人间奇迹,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办得到。

这一历史性课题,需要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得到破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