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思”什么?,我以为,新闻传播界必须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谁而发声”、“发出什么声音”、“如何发声”。
一、为谁而发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必须搞清楚“为谁著书、为谁立说”的问题。不管我们的工作做了多久、走了多远、取得了多大的成绩,始终都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我们应不忘初心,不忘新闻的根本任务与使命,始终客观、真实、全面记录生活,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鞭挞邪恶、弘扬正气,把人民的声音传递给党和政府,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发出什么声音
新闻传播界既要研究基础理论问题,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中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如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正面宣传和舆论导向的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些都亟待研究与破解。
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问题,6月24日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做了《用钉钉子精神狠抓文化改革发展》讲话,他强调对省管文化企业实行双效考核(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考核),社会效益考核权重占50%以上,即导向出现问题的单位负责人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对媒体来说,压力很大,但对提升媒体品质、引领社会正气来说,是强大的动力,深受百姓欢迎。湖南省还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即新闻学与传播学教授纷纷引入到广播、电视、网络监评队伍中,每周向媒体一线通报本周监评到的亮点和问题,尤其是低俗、炒作等负面信息,要求相关媒体及时回复、纠正、整改,严重者约谈,这有效助推了媒体的健康运行,减少了负面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
又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以适应党和人民群众需求的问题。据媒体消费市场统计,当前,90后青年中:20%不看电视,50%不听广播,80%不看报纸,平均每天接触手机达到3.8个小时,新兴媒体已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传统媒体正在被颠覆,海量的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潮纷争、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主流媒体必须进军新媒体,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用积极健康的正面信息挤压低俗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那么,如何挤压负面信息?如何实现新旧媒体“你是我,我是你”的深度融合?现实探索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当前不少媒体“新瓶装旧酒”,“标题、题材、内容、表达"等照搬传统母媒,看上去已经达到多渠道、多元传播但呈现出的最终作品仍为同一副面孔,内容相似、创作思路相似,高高在上,官样十足,很难吸引人民群众的关注与兴趣。新时期,媒体融合不是多种媒体的叠加,而是实现各种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互通共融,进而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并遵循传播规律,用互联网即时、海量、平等、互动、分享等传播特征来引导媒体融合,注重用户体验,针对性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以开放理念更新机制,提升服务和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