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发出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士不可以不弘毅”,新闻传播工作者应用心做好每一项研究,创作出有力量的服务于社会进步的优秀学术成果,推送出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力、有传播意义的好作品。
首先,内化导向意识,创作出有利于社会群体健康成长的作品
正面引导应成为新闻工作者弘扬正能量的自觉追求,而不是当作指令性任务来对待。比如7.1建党95周年这一天,我们对60个媒体公众号进行了观察,这一天刊载有关7.1建党主题的公众号不到一半,其中国家级、省级媒体基本能自觉传播党的声音,但地市级媒体主动传播党的声音的意识不是很强,有的甚至在这一天仍然推出一些暴力、情色低俗作品,让人惊喜的是,一些社团,单位、个人的微信公众号纷纷升起国旗,刊载了建党专题。部分地市级媒体为何缺乏传播主流声音的自觉意识,我想,主要有这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媒体竞争激烈,又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二是,记者、编辑个性特征发生了变化,当前媒体一线记者、编辑绝大部分是80后90后青年,他们自信又自我,充满叛逆,常以丑为美,西化严重,甚至反对传统文化,走出校门后疲于工作,多缺乏主流价值观的再教育和熏陶,期待这一类记者、编辑自觉而长期制作出弘扬正能量的、有利于社会尤其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网络作品,有一定难度。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媒体工作人员的再学习再教育。
其次,创新形式,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温度的作品
要摆脱对正面报道做刻板化理解,勿使正面引导沦入“官话”“套话”的窠臼中。比如某刊报道领导干部开私车回老家,自掏腰包吃饭、买礼品孝敬父母,报道却十分生硬,将分内之事当作“丰功伟绩”,黑了典型,也笑了观众。又比如我们现在有些新闻,内容上乘,手法精湛,但是语言生硬,充满宣教,脱离人民、脱离时代,这种话语表达上的遗憾,不是导向的问题,而是政治智慧的不足。曾经一位南亚国家领导人到中国基层访问,当地乡长介绍:“妇女解放事业是我们最重视的事业之一,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让人听得直犯困。接着到农户家考察,一位农村大娘介绍自家的房子,哪间是儿子、儿媳妇住的,哪间是她和她老头子住的,领导人问:怎么小两口比老两口住的大?大娘随口说,“儿子是国家的宝贝,儿媳妇是我们家的宝贝,所以一定要住好的”。这样的回答接地气,让听众听得入迷。
习总书记说,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期望我们的新闻创作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让人表现出“人”的样子,最近的新闻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打来电话啦”、“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快递”、“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少了“官气”多了“地气”,很受百姓欢迎。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新闻传播工作者更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新媒体时期,时刻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
本文是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396)和2012年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YBA088)阶段性成果。
专家简介:熊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新闻学教授,现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教学督导,“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专业负责人,从事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20余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省级以上课题9项,获奖34项,1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题录,学校授予“科研标兵”称号。近年评聘为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专家、湖南省宣传部新闻阅评专家、湖南省监听监看中心监评专家等,挂职长沙电视台总监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