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丝路精神 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5-11-29 14:31:52

  日本与东盟地区的物流网络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 李瑞雪

  日本积极参与东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日本在东盟参与的大多数项目与东南亚四大经济走廊有关,其中包括机场、高速公路、港口、桥梁等在内的项目比较多,与铁路有关的项目了然无几。尽管修建铁路的硬项目很少,但是日资物流企业开发了很多运用当地铁路网络的服务项目,如果把硬性项目比做收益很快就消失的“狩猎型”项目,那么开发服务型项目就像农耕,经营一块田每年都有收入。日本对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很少涉及铁路的硬性项目,但是它对铁路的物流服务做了很多。这对于中国企业参与东南亚铁路项目具有启示:一、不仅要做“狩猎型”项目,同时着眼于“农耕型”项目;二、形成“结伴创新”和互利共生不断创新的经济形态;三、用软项目诱发硬性低风险高收益项目推进。

  “一带一路”下的四川发展:机遇与挑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李后强

  四川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地处“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然给四川带来绝佳的发展机遇。

  四川在“一带一路”战略下面临以下机遇:第一,全方位开放变四川为开放前沿的机遇。第二,高强度投资改善四川发展条件的机遇。第三,互补性合作推动四川融入世界经济格局的机遇。第四,基础设施升级推动四川旅游大发展的机遇。第五,开放度提高倒逼四川市场化改革的机遇。

  “一带一路”对于四川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四川需要应对以下挑战:第一,新的产能过剩的挑战。“一带一路”战略下,“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并存的,四川的产品如果走不出去,就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第二,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热情很高,但相互之间多层面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出现各自为政和无序竞争状态。第三,市场进入难度大的挑战。“一带一路”横跨欧亚大陆,在中间段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一些国家市场封闭,进入难度大。第四,各国法律、文化、宗教、风俗不同的挑战。

  面对如此挑战,有六个先行对策:一、预研先行。提前对相关区域进行政治、法律、诚信等方面的研判。二、培训先行。组织相关人员到境外培训、实地调研、掌握真实信息。三、民间先行。加强民间沟通,举办研讨会,发挥华侨华人及其社团作用。四、国内先行。加强沿线省份之间交流合作,进行力量整合。五、产品先行。调整产业、产品结合,推出优势产品、技术。六、高铁先行。高铁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助推器、加速器作用,要勇当先锋。

  交融互鉴 包容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徐飞

秉承丝路精神 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沿线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财富。“一带一路”建设是古代丝绸之路在当代的精神延续,也是各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扩展。追本溯源,“一带一路”新时代的建设发展,需要我们从共同的丝路精神中汲取营养。

  一、社会发展,源于贸易互通。回溯历史,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持续,在于商品贸易。与贸易相伴的,是文明交流和社会进步。孤立的文明只能错失文明发展的大好机遇。

  二、贸易互通,推动文化交融。通过丝路贸易带来的新资源、新物产和新技术,一旦融入自身文化肌体,就成为内在生长的基因。

  三、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交流起步于器物贸易,逐渐扩展至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但是,要实现从交流到交融,首先就是要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文明互鉴、包容发展的社会根基。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要致力于构建“商贸圈”、“文化圈”和“朋友圈”。

  四、以道路连通为先导,打造一带一路“商贸圈”。要实现一带一路“商贸圈”的货畅其流,作为大运量高速度的铁路交通,无疑是最现实、最经济和最可靠的选择。目前,六大经济走廊和九条出国通道规划,已搭建起一带一路“商贸圈”的实体架构。

  五、以共同进步为宗旨,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圈”。“丝路经济带”发展应以共同进步为宗旨,强调包容性,同时注重寻找寓于差异性、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以形成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文化圈”和不同文明的共生共荣。“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但在根本的价值理念上并无本质差异,这是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圈”的文化基础。

  六、以包容发展为目标,建设一带一路“朋友圈”。中国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包容性。这一理念影响下形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体现着“求同贵和”的理性光芒。因此,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在充分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彼此交融与互相学习的“朋友圈”。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明,使其均享有平等、共生、自由的发展机会,这是包容性发展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