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这样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学习中国
2015-12-08 22:21:4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经济目标更丰满

施氏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施乃康说:“我记得新一届常委班子亮相时,习近平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中国人民最纯真的中国梦。”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施乃康看来,这句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其实是一项事关13亿中国人民福祉的大工程,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

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学研究部主任克里斯坦·德瑞格尔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经济目标更丰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有以下几层经济含义。首先是实现环保型和包容性增长。为此,应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环保产业,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与工业相比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也就是在低经济增长率下也能实现高就业。其次,经济增长应使更多人受益。为此,应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消费率,改善人民生活。居民消费需求占比提高也会增强一个经济体对外部经济冲击的抵御能力。第三,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应更多转向创新驱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委内瑞拉国家电台资深主持人、媒体评论员诺艾米·卡尔本说:“‘十三五’规划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公平共享发展成果放在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国将全面、持续地提高人民福祉的决心。规划还提出了如何切实改善民生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涉及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生育政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

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原总干事卡洛斯·马格里诺斯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奉献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这些内容都体现在激动人心的中国梦里。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心,旨在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它要求继续推进过去几十年成功的经济社会实践,促进创新、创业和贸易,从而为全体人民创造工作岗位和发展机会。”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副教授伊琳娜·科库什金娜说:“中国公民受益于政府经济政策。中国不断开发外部市场,创造了就业岗位,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圣彼得堡大学亚非国家社会发展理论教研室教授萨莫伊洛夫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缩小。高水平的生活是社会健康稳定的标准之一。中国已经具备在2020年前跨入小康社会的一切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要依靠可持续发展

韩国高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姜晟振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明中国的发展方向是通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等具体举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耳其中央银行北京经济参赞尤科赛尔·戈迈兹表示:“中国的表现很抢眼。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波动幅度很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学者发现,长期以来中国制定5年规划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中国的5年规划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称赞。如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既肩负着重任,也拥有较为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有着非常灵活的货币政策体系,同时正朝着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开放的方向发展。”

罗马俱乐部原秘书长、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马丁·李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意味着各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更好领会并落实中央制定的战略方针,推动中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施氏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施乃康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各地两会围绕上述三大关键词,积极部署对接国家战略。显然,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突出特点之一。”施乃康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