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这样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学习中国
2015-12-08 22:21:4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仍然存在

罗马俱乐部原秘书长、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马丁·李斯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国面临新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但是,中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人力资本、科技、经济和金融潜能。这些存量将有助于中国建立一个低碳、资源利用率高且环境可持续的新型经济体系,为中国人民带来长久的繁荣和发展。但这需要中国政府以坚强决心和有力举措来克服变革阻力。中央高层的决心和行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还指出,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但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近几年呈现极度的不稳定性;同其他国家一样,在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不能再以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需要作出转变以应对资源、环境和气候挑战。简单地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和战略需要重新定位,以使中国经济朝着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经济增速下降不影响目标实现

英国《每日电讯报》5日刊文指出,中国下调经济增速目标,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迈入“新常态”。文章援引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称:“7%左右的增速可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旨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

俄罗斯《生意人报》也发表文章称,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去年中国新增就业1300万,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之一。

“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日前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人民生活质量却在提高》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比前一年有所放缓,但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却增加了8%,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速甚至更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中国政府推行的富有成效的宏观政策。

施氏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施乃康认为:“其实自去年5月以来,‘新常态’就已成为人们评论中国经济时引用最多的一个词语,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还蕴含着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GDP保持在7%左右,是中国在经济转型道路上,由高速增长到稳定高质增长的必然之路。施乃康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是不准确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生活将更幸福、社会主义事业更上一层楼;意味着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中国人千百年的小康梦想实现,民族复兴向前迈进一大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