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装备夯实“发展基石”——以战略眼光谋划新空间
高端装备,国之重器,也是衡量一国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标准。
在青岛中车四方厂区内,至今仍摆放着一台64年前“八一号”蒸汽机车原型,这台机车浓缩着青岛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沧桑与辉煌: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国内可统计的火车机车有4000多台,但却没有一台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
历史选择了青岛。1953年,新中国第一台机车“八一号”在这里试制成功。“八一号”的诞生,奠定了新中国机车工业变修为造的重大转折。
昔日的老四方机车厂,如今已成为驰名中外的“高铁摇篮”——
从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这里开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1000列。
“青岛制造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每一个城市的制造都是在不断总结中前进的。”青岛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枫说,青岛不仅有着轻工业的辉煌,更有着重型装备制造业的传承基因。
大块头有大智慧,发展高端装备凸显一个城市的长远眼光。
约90米高,4条可升降的桩腿,可供数百人吃住的海工平台……这样的一个个恰似“变形金刚”式的庞然大物,就坐落在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内。
“这一个平台,其售价就好比一架波音737飞机。”青岛海西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庆说:“大型高端装备正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也能抢占制造业的高地。”
目前,海西重机在造的还有3座110米电动齿轮齿条升降式海工平台,将分别于今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交付,并于8月份新签订了6座自升式海工辅助平台建造订单,是目前国内手持订单量最大、成功交付海工平台数量最多的海工服务平台生产制造企业。
船舶制造,最具海洋气息的工业符号,集多种产业门类于一身,也衡量着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工业水平。山东半岛处于日本、韩国和中国构筑的世界造船业“金三角”地带,青岛造船业的崛起,占尽天时地利。
“具备世界眼光,立足国际前沿,迈向全球市场”——这是青岛发展船舶等海洋工程的思路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