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鸡年“老财贸”话上海市场春节供应:想想当年“供得上”,夸夸如今“供得好”

作者:吴卫群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1-28 14:41:10

丁酉鸡年“老财贸”话上海市场春节供应:想想当年“供得上”,夸夸如今“供得好”

  《解放日报》1982年1月31日头版头条报道了当时的春节市场供应情况。

同年1月20日,本报还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询问“目前市场上供应的猪肉为什么大都是肥膘壮肉?”市食品公司通过本报解答道:“为了确保供应,在商业部门统一安排下,市食品公司不断扩大外省调拨地区,连历史上不调或少调拨来沪的山东、四川、山西等省,也源源调拨猪肉支援本市。其中仅山东和徐淮、蚌埠等地区,春节前就调来四万六千多吨。今年本市春节供应的猪肉,基本上是北方调来的厚膘大猪。目前有些居民因见肥膘肉多,不愿购买。事实上,即使到临近节日,供应的猪肉仍然是北方来货。为此,我们除感谢兄弟省区大力支持外,希望居民谅解和支持,不要再观望等待,以免造成节前集中购买、过分拥挤的现象。”

而同一月份的一篇通讯员来稿则写道:“早在去年十一月,市蔬菜公司就对入冬蔬菜供应和春节供应情况作了分析。蔬菜联络员们不辞辛劳奔走在菜区田间。到去年底,市郊在地晚秋青菜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五千亩,卷心菜也增加近三千亩。为了做好大白菜的购、销、调、存,蔬菜公司第一经营部的干部和职工早就来到产地,从大白菜下种抓起,环环扣紧。到目前为止,他们先后贮藏了八万多担大白菜。为了使居民在节日中能吃到花色蔬菜,蔬菜公司第二经营部有四十多名采购员辗转南北,调入了春节供应的山东大葱、福建洋葱、湖南和江西冬笋、广东辣椒和番茄等。第三经营部组织到的苏北宝应慈菇、常熟水芹菜、支塘青菜、徐州韭黄等,都是上海市民喜欢的花色品种。”

因为是短缺经济,物资供应紧张,所以当时老百姓反映最大的“不正之风”就是“开后门”。本报这篇头版头条又写道:“在节日供应中,市区有关部门都把制止商品供应的不正之风,恢复发扬社会主义商业道德风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水产局今年取消了本系统职工及家属结婚可以照顾多买鱼的陋规。市烟糖公司从全国各地组织了一批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其中茅台一万瓶、竹叶青、汾酒二万二千瓶。由于去年春节全国名酒未供应,今年供应数量又不多,为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决做到“不批条子,不开后门,不留库存,不搞协作”,各种名酒全部上柜,保证了正常供应。”

直到1993年4月1日,各种票证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陈宇先也是一名“老财贸”,1980年起就来到了华联商厦(现永安百货)业务科,后来又先后来到市计委贸易计划处、市财贸办、市商委、市经信委,退休之前在市商务委商贸处工作,目前负责筹划“上海商业志”的编撰。他介绍说,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市政府针对粮、油、肉、蛋、鱼、盐、烟、糖、酒、火柴、肥皂、洗衣粉、电视机、缝纫机、洗衣机、冰箱、自行车、手表、面布、毛巾、汗衫、被单、煤球、煤饼等商品市场供应短缺的情况,先后实行过或长或短的凭票、凭证供应。“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甚至一度出现过抢购卫生纸的风波,市财贸办为此专门召开主任专题会议,讨论卫生纸要不要凭票供应。”直到1993年4月1日,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全国范围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39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才终于退出了我国票证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

“我记得大约在1984年、1985年,布票在各种票证中较早地被取消了。先是允许外地的布票可以在上海使用,后来上级让我们开展调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取消’。之后,肥皂票、糖票、油票等也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一放开,商场的销售额反而下来了。因为计划经济时代,为了不‘浪费’票证,市民总是按计划买足,大不了用不完囤在家里。”齐晓斋说道。

张广生先后在上海商业批发一级站、二级站、市公司、市百一店等单位工作。1985年任上海市第一商业局副局长,1986年任市政府财贸办副主任,1993年任市政府财贸办主任,1995年—2000年任市商委主任。陈宇先为了筹备“上海商业志”,2015年专门走访过他,并留下了口述实录。

“上海告别短缺经济,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1993年各种票证退出历史舞台为一大标志的。此前的1992年1月28日,食糖、鲜蛋取消了凭票供应,4月1日,婴儿奶糕取消凭卡定量供应,6月1日,猪肉取消凭票供应。”张广生说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以后,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上海作为全国的龙头,上海商业大胆试、大胆闯。我们当时的指导思想是,第一,坚定不移地推动上海商业市场化转型,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留下的痕迹,实现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接轨,向现代化跨进。第二,上海商业要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挥龙头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包括创造就业。1991年以后的十年,简单说,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发展连锁商业。它实现了流通的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跨越。正如麦肯锡咨询公司所总结的,上海用了1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年的路,完成了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转型……”

和各种票证一起,层层指令和计划经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海商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接近70%,已经成为拉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取消票证以后的每一个春节,全市春节保障供应工作会议依旧召开,但“保障”的内容已经由“供得上”变成“供得好”,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一号民生”。“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连续多年被列为市府实事项目,支持新建、改建30家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今年又再次列入市府实事项目。”也是一名“老财贸”的市商务委市场运行处处长李子顺说道,“如今,我们依然肩负着‘保供应’的使命,但今天的文章是做在鼓励批发市场建批零联盟、产地直供,鼓励标准化菜市场从传统市场经营模式向自营、连锁经营、基地直采、集中配送、价格可控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型,全过程实现可追溯,集约化、信息化、包装化和冷链化上头,做在鼓励菜篮子流通领域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上头,从而让老百姓更实惠、更放心、更便利。”

上海菜全国来,全球来,今天,上海人的春节菜篮子里,不仅是传统的鸡鸭鱼肉蛋,更有澳洲牛排、智利车厘子、加拿大龙虾、挪威三文鱼、新西兰猕猴桃……上海人过春节,不仅“忙吃”,更在忙旅游、忙休闲、忙看戏看电影听音乐会……而只有当媒体报道“半数市民春节消费选择网购”“随吃随买——不囤货成为新年俗”“年夜饭一桌难求”之际,一些老上海才会蓦然意识到,那些“茴香投放了一百五十担,高脚酱油碟列入供应计划”成为头条新闻的日子,已经离我们如此遥远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