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实质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

来源:红旗文稿
2014-07-10 14:53:33

  5. 发展形式。在经济发展形式方面,邓小平指出:“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据此,他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强调非均衡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需要勇气的。

  6. 发展环境。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政局的稳定和国际和平的局面。199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的谈话时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可谓一言中的。

  政局要稳定,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十分重要的前提与条件。邓小平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首先是中央要有权威,其次是政局稳定,其三是政策稳定。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后,一些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生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大,闹起学潮。对此,邓小平多次严肃指出,西方的民主体制在中国是不合适的,如果引进西方的民主体制必然导致中国的混乱,现代化事业也会毁于一旦。所以,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他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提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一切从大局出发,中国发展的关键是政局稳定。

  邓小平讲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爆发;另一个是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因此,他提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维护国际和平,邓小平提出,我们国家的对外政策有两条:第一条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是建立国际新秩序。

  7. 发展机遇。机遇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特别重要,抓住重要机遇就意味着成功,失去了重要机遇就意味着挫折。邓小平非常强调机遇意识,他提出,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他在总结国际经验时指出,像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若干高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中国也应该有这么几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他觉得当时国际环境比较有利,国内政局比较稳定,政策对头,老百姓拥护,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这么一个优势,中国在某个时期加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经济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8. 协调发展。虽然我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是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协调发展。总体上讲,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为此,邓小平具体指出,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使社会能够协调发展: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者的关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两者要配套,经济体制改革如果不配套政治体制的改革,不但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而且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三是发展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如果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这个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叫有增长,而无发展,必须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四是经济增长与质量、效益的关系。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一方面还要强调质量、效益,要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