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潮汕优势

作者:刘仰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5-10-22 16:39:03

四、世界上有三个潮汕

潮汕地区由于地少人多,当地人很早就开始到海外谋生,但大规模地移民海外是在清朝末期。汕头有一个“侨批博物馆”,所谓“侨批”就是海外华侨给家乡的亲人写信寄钱,两者合二为一。这些钱大都是小额现金,各种币种,一些中间人也叫“水客”承担了类似邮政汇款、寄信和汇兑的功能,使得在海外谋生的侨民在感情和经济上能与家乡的亲人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即便没有政府机构参与,从事侨批、侨汇的“批局”也保持了良好的信誉。

侨批的故事说起来很感人,但事实上它是一种悲哀。侨批之所以大量发生是因为有很多潮汕人不得不到海外谋生,家里人不得不依靠他们的侨汇生存。而大量潮汕人到海外谋生,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本来畅销海外的各类产品几乎都失去了优势,西方国家及其殖民地的大量仿制品、替代品几乎抢占了以往中国商品的所有市场份额,中国又成为西方工业品的倾销地。以潮汕地区来说,过去还可以在本地生产销往海外,现在本地生产的东西在海外出现了大量强有力的竞争者。最终,当中国的商品无处可卖时,中国人只能出卖劳动力了。当年广东、福建地区大量移民海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它是清朝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被西方打败的结果,是中国衰退的体现。但是,通过侨批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便在中国国力衰退的背景下,中国人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文明素质。这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一百多年后能够重新昂首阔步的重要原因。

据潮汕地区有关部门统计,长期以来,潮汕人通过闯荡世界已经形成了所谓“三个潮汕”的现状。第一个潮汕是位于粤东的潮汕,大约有1500万人口;第二个潮汕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潮汕人,大约也有1500万;第三个潮汕是侨居世界各地的潮汕人,人口也有1500万左右。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将上述“三个潮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会有很大帮助。我认为,“三个潮汕”的有机结合应该跳出过去的固定模式,拓展更大的空间。

潮汕地区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比较浓厚,以至于很多人即便侨居海外,依然不忘中国之本,不忘回报家乡故里。过去,这种帮助和回报很多都是物质上的,例如捐款捐物、办厂办学等。如今,中国的物质富裕程度已有很大提高,尤其是沿海地区,某些富裕个体甚至已经超过海外华侨;中国制造在全球声名远扬,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沿海地区的众多工厂。因此,海外华侨帮助内地的传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产生明显的效益。我认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潮汕地区可以利用“三个潮汕”构建一个跨国界的信息网络,形成助力“一带一路”的民间信息中心。

这个信息中心首先是商业信息的汇集和交流,国内外的开发、生产、需求信息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为生产和销售提供准确而有效的咨询;其次是利用在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人脉,为各种商业项目的推广落实提供咨询、帮助和辅导。第三,可以通过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潮汕人号称中国的“犹太人”,意思是说他们很会做生意。但我认为,潮汕人与犹太人有一个巨大的不同,犹太人长期以来没有祖国,缺乏中国人落叶归根、回报家乡的文化传统。即便现在有了以色列,世界上很多不在以色列居住的犹太人依然保持着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传统,没有故乡感是犹太人与潮汕人的根本不同。借助华侨建立的民间信息平台不必局限于潮汕人身份,只要是华侨或华侨的后代,都可以成为这个信息网络的末端。

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我认为除了在技术、产业方面开展合作实验外,更应该在信息方面形成功能性的中心,利用包括潮汕在内的所有海外华侨人脉,首先让经济信息加快流动,为“一带一路”提供有效的帮助。其次从长远入手,为国内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民间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得海外华侨的后代们依然与祖国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使海外因不了解中国而导致的误解和偏见得到修正。未来世界,“一带一路”上信息流的重要性将超过物资流。或者说,物资流将成为信息流的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