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坚持,所以精彩——匠之心

来源:四川日报
2016-05-09 19:43:23

□栾静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正成为时代热词。

什么是工匠精神?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匠人们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高级园艺师胡世勋把做盆景当成他生活的全部;品酒师徐姿静为了工作放弃了化妆和美食;朱红志的坚守让他成为古羌水磨漆艺的唯一传承人;而年纪轻轻的文小山在数控车床岗位上也保持了10年“零次品”的纪录。他们所代表的就是“工匠精神”——专业、坚持、踏实、精益求精。

从这些大师级匠人们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素养。他们不仅仅将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是当作一种事业追求,一种工作荣耀,一种生命守望。正是这份对职业的执着和坚守,让他们也享受着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认同,以及工作本身带给他们的乐趣与荣耀。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如果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质造”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精益求精,所以独具匠心;因为坚持,所以精彩。

守望百年

古龙窑

距成都市中心约43公里的天府新区永兴镇的丹土地村有座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老土窑,因依山势倾斜用土泥砖砌筑成,形状似龙俯卧,被人们称为“同治龙窑”,它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以前仅有的六座龙窑之一。

近年来,由于烧窑的地方少了,丹土地同治龙窑烧出来的产品常常供不应求,不少泡菜厂、豆瓣厂和酒厂及盆景经销商都来定点采购和定制生产。

今年60岁的第三代窑厂传人、厂长周德才告诉记者:同治年间修建的老窑年代久远,因无法修缮已被废弃。目前生产的这座龙窑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仿造老窑建起来的。每到窑室开封,烧出来的坛坛罐罐就被早早接到消息的商家一抢而空。

漫长的百余年里,丹土地村一直燃烧的炉窑记录着过去的辉煌。对于同治龙窑的未来,周德才满怀信心,他说:“如今,丹土地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和条件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依我现在的身体,再干20年没有问题。以后我准备将孙子送进景德镇陶瓷学院专修陶瓷工艺,将来替我接管同治龙窑百年传承的烧窑技艺。”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影报道

品酒让她口中长出“茧子”

感言:我干这行已经21年了。品酒这项工作其实很枯燥和繁琐,不能抽烟、酗酒、化妆、吃辛辣食物,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而且培养周期很长,掌握基本功需要三至五年,达到相关机构认可的水平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我能坚持下来,既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也可能受到了一直在酒厂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如今我自己也带徒弟了,希望能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国家首席白酒品酒师 徐姿静□本报记者 袁婧

眼观其色,鼻闻其香,口尝其味——徐姿静用短短12个字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这12个字背后,倾注着她21年的青春。

5月3日,记者走进这位国家首席白酒品酒师的办公室,看到桌上堆满了装着白酒的瓶瓶罐罐,“隔壁库房还有一屋子酒等着品评呢!”

20岁中专毕业进入剑南春酒厂,徐姿静就开始学习品酒:品尝原度酒并定级验收。

“肯吃苦又肯学习。”师傅钟正玉这样评价她。21年下来,她已经同时拿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白酒评酒大师和中国酒业协会的首席白酒品酒师双料头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样的人,在全国不超过10个。

“品酒,就是喝酒嘛!”常有爱喝白酒的朋友对徐姿静的工作表示欣羡,但背后的甘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原度酒有68度甚至70度,刺激性大,有时候一天200、300口酒尝下来,口腔黏膜、舌头边缘都要脱一层皮,半个月都只能喝冷稀饭。”徐姿静说,真正的品酒师,口腔得要多起几回“茧子”才算专业过关。

此外,虽然这些酒都只是在口中“打个转”就要吐出来,但酒量不好仍然很容易醉倒。徐姿静说,自己在初学阶段就常常因为把握不好入口量“喝晕在酒坛边上”。日复一日地训练下来,如今她已经练就了“千杯不醉”的本领。

即便熟练掌握了品酒技能,品酒师仍然面临各种禁令。“为了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不能抽烟、不能化妆、不吃刺激食物,甚至不能酗酒。”徐姿静说,尽管身在四川,但口味辛辣的火锅自己一年吃不到5次。

如今,徐姿静不仅要品酒定级,还要根据不同酒的特点进行勾兑调味,设计新的酒体。“虽然现在有理化数据分析,有一百多个指标控制,但是通过人口进行尝评仍然不可或缺。”徐姿静说,“什么味道,只有尝过了才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