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进入“新常态”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它不仅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随着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秉持包容、开放和共享发展的大国格局和大国气派,“十三五”规划展现了中国负责人大国的形象,蕴含着中国的全球视野和全球战略眼光,必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由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由江泽民提出;后面六个理论成果,均由习近平提出。换言之,习近平这一论述,实际上等于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成果,梳理了一个谱系。
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的重大战略判断。
2015年11月23日的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谓“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新修订的《条例》在“对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处分”分则中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并对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失职渎职行为作出处分规定,明确履责不力造成损害或严重不良影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
新修订的《条例》新增了“对违反工作纪律行为的处分”一章,盯紧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为追究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管党治党失职渎职行为的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虽然是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的一项政治责任,但其内容是具体的。
统筹两个大局,就要在扩大开放中取长补短,做好自身优势与国外市场、资源、要素的对接,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国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五)在参与全球治理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超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明显增多。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需要清醒的看到,无论是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是之后苏联的成立和建设,其实都没有完成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
“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都是处在资本帝国主义或金融帝国主义这一相同的历史时代内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时代问题。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来没有否定当今世界时代的性质仍然是帝国主义的时代。
2015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阶段的一年,GDP增速的“破7”以及下行压力,让一些“唱空”中国的声音调门越来越高。用改革筑牢“中国信心”,应该构建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形成促进改革的用人导向和社会氛围。
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的支撑基础和条件”,胡怡建分析称,一是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习近平指出,中国将越来越开放,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一)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 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增长。
由于历史的渊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保持了高水平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互动与交往。在经济交往上,虽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依赖于欧洲市场和欧盟经济的整体表现。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国际性构想,具有覆盖范围广、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宽等特点,需要在广泛空间进行开发建设。助力建设“丝路空间信息驿网”,形成覆盖“一带一路”的丝路亚非欧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