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要求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济学新境界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应势应时,中非开启经贸转型升级新时代

习主席在这个关键时刻出访,并带去多项经贸大单,宣布多项合作新举措,可谓为非洲伙伴注入一针“强心剂”,恰逢其时。中国产品对外出口和投资的重要市场,对非投资是中国“走出去”战略整体的一部分,可为中国优势产能、富余资金寻找海外市场。

中国大国气候外交为全球气候谈判注入正能量

2015年11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主席赴法国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并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大会前夕,中国政府重申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规定,特别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

以“三个不会变”提升中国吸引力——中国信心从何而来之五

今天中国这片热土,真切地展示了一个国家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又如何吸引了世界的眼光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30多年前出现在生活中的波音飞机,就像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符号,既搭载着国人对世界的憧憬,也意味着中国对外国企业的接纳。

孙业礼: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理论重大发展

近日,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一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经提出,就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普遍感到,这一理论的提出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非合作:转型升级再提速

内容摘要:中非友谊的动人赞歌再度响彻广袤的非洲大地。关键词: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交流;刘鸿武;升级;中非关系;人力资源;帮助非洲;关键词: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交流;刘鸿武;升级;中非关系;人力资源;帮助非洲;

李新烽:如何实现中非发展战略的历史性对接

人民论坛网为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新烽,对相关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解读。李新烽:这次峰会的主题是“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China-Africa ProgressingTogether: Win-win Cooperation for Common Development)。

以“五个更加注重”实现转型升级——中国信心从何而来之四

如果说,“五大发展理念”从认识论高度为中国发展跃升谋划了战略总纲,“五个更加注重”则从方法论层面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厘定了根本原则  “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以“两个来自于”增强发展自信心——中国信心从何而来之三

无论是回望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还是审视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我们都能找到中国发展的信心之源和内在逻辑  有人说,现实的选择是“未来对当前投下的影子”,足见“未来预期”的重要。事实上,通过改革除障松绑、激发活力,通过开放联通全球、分享红利,正在培育出中国经济强劲的内生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以行政改革创新促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继续创新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释放更多红利、开拓更大空间。

创新发展理念的决定力量是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创新发展”成为热词。思想的力量,首先源于对创新思路的引领。我们正面临一个“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伟大时代,一个驰骋创新思想、崇尚创新、鼎力创新的伟大时代。

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这把钥匙,是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法治保障之门的钥匙。“全面从严治党”这把钥匙,是开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保证之门的钥匙。

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都前所未有,我们要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结合党的实践创新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解读,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跟踪辨析。

【畅想十三五】江苏推进教育均衡:外来随迁子女也能上名校

11月12日下午,来自安徽的琪琪像往常一样来到江苏省海门三和小学的“小小中国馆”里跟老师学习茶艺。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很多像琪琪一样的外来打工子女不仅有学上,有的还上了百年名校。

互联互通 绿色惠民 黑龙江“十三五”多点发力奔小康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黑龙江省还将依靠创新推动两大平原改革,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打样;依靠创新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新焕发“龙江制造”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