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要素

作者:郭铁成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04-12 18:27:29

推动全面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和非科技创新的关系。第一,科技创新与非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在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要以科技创新带动商业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也要以非科技创新支撑研发、设计等科技创新。

第二,科技创新与非科技创新统筹推进。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国曾经是二元经济国家,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挥优势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由优势地区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整体跃升,参与国际竞争。为此,习近平同志要求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带动全局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把区域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作出区域安排。

2013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4年在北京考察时提出5点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同年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建设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从国家战略出发。第一,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备全球影响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首先是国家战略,其次才是地方战略。因此创新中心必须面向未来,在全球范围内定位,确定国际一流的创新目标。国际一流的创新目标就是实现原始创新,提供未来技术供给,成为新产业革命的创新中心。

第二,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备广泛带动力。之所以建设创新中心,就是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创新中心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当地的一亩三分地,必须放眼全国甚至全球,向其他地区延展创新链和产业链,对相对落后地区和传统产业形成带动能力,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实现智能型增长,成为新发展方式的创新中心。

第三,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强大价值实现力。我国已经度过了温饱阶段,实现了整体小康,正在建设全面小康。近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都在下降,而且两个数值越来越接近。从经济规律来看,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阶段,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资料领域,生产和消费方式比较粗放;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的物质消费不仅有一个大的增长,而且出现重大的升级,同时人们的非物质性消费也大幅度增长、升级。因此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建立强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能力,成为小康社会的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