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大,身体不适宜跳伞,李振波把主要精力投向了重装空投领域,这个领域依然是空降兵战斗力建设的前沿。图为李振波在高原重装空投现场。(照片由李振波本人提供)
“一滴水”
“一千朵花里,只有一朵在云端开放;一万种伞里,只有一朵在碧空翱翔……”盛放的空中伞花是李振波的微信头像。
李振波的微信昵称则是“一滴水”,百川归海中的一滴水,也是可以反射太阳光芒的一滴水。
每到部队指导空降空投训练,李振波总是喜欢和战士在一个桌子吃饭,多聊聊训练心得,常听听意见建议。
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这些特征完全吻合对一位老伞兵的人物定义。
不过,这不是他生活的全部。
平时为人随和的李振波一旦投入工作,就像换了一个人,对标准要求苛刻严厉,但大家都服气。“有他在,心里就踏实多了”“有他在,任务肯定没问题”……
信任源于过硬本领。他不仅多次参与空降兵部队重大演习的组织领导工作,而且还是空降空投专业的技术权威,很多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都是经他手最后把关。
每次训练开始前,“从绳结到锁扣,从连接到捆绑,一点一点看,不漏分毫”,这是李振波标准的“检查程序”,多年雷打不动。
“空降空投事业是一场马拉松,既要耐得住寂寞,更要顶得住压力。”李振波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若想跑赢比赛必须培养业务精良的“跑团”。
重装空投的“兵专家”蔡条阳,就是“跑团”里的一员。遇事爱琢磨的他,身上有股子倔劲儿,像极了“恩师”李振波。
一次重装捆绑到凌晨2点多才结束,几个小时后就要装机空投。最后检查耗材使用数量,细心的蔡条阳发现少使用了一根20公斤棉绳,他拒绝签下自己的名字。
“必须重来!”在重装空投场,蔡条阳向来说一不二。大家一步步倒推检查,最终发现,在主伞封包时的确少用了一根棉绳,将隐患排除在装机前。
“人才是事业之本,谁拥有了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优势。”这样的话从李振波口中说出来,再正常不过。
金色的晨光洒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映照出巍巍昆仑的雄伟壮丽。机舱一角的丁晓楠陷入沉思,往事历历在目。
那年由于所在单位没有编制,不少战友劝丁晓楠做好脱军装的准备。“李高工从没为自己的事找过领导,却为我选取三级军士长的事破了‘先例’。”丁晓楠说。
李振波的这一举动,为空降兵部队留住了一匹“千里马”。
要保证空投装备水平着陆,就要把装备的重心和货台的重心调到一个点上。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由于以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用滚木一点点移动装备的方法调整,不仅麻烦还特别费时间。
怎么办?丁晓楠想到了给货物配重。为了能够形成标准,他和研究人员不断试验,最终发现,“配重一定重量,刻度将移动一厘米”的规律。后来这个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被推广运用,并编入了训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