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5年内,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步伐和成功。本月初,在全国人大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重申了中国政府去年出台的计划的主要内容,并设定了未来的经济目标。
《南华早报》3月18日发表香港工商专联秘书长Susan Chan的文章称,香港正面对许多问题和挑战,要找出解决办法,但试图以伤害香港的方法来解决,只会令情况更糟。
《赫芬顿邮报》3月14日发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Tunku Varadarajan的文章称,在中国新年这天,每一个美国大都市里的孩子——通常四、五岁,放学回家后都会说“恭喜发财”或“新年快乐”。
对于中国而言,201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赫芬顿邮报》中国通栏目3月16日发表美国圣十字学院毕业生Andrew Retallick的文章,列举了2014年影响中国的10大关键事件。
《联合早报》中国早点专栏3月18日发表记者顾功垒的文章称,中国全国两会落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网民称“强哥”)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八字诀,可谓余音绕梁,给沿海的早春送来一阵清风。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记者John Kehoe3月16日发表题为《中国对美国老牌盟友有不可抵抗的吸引力》的报道称,英国做出了藐视最亲密盟友美国的惊人决定,加入中国主导之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这揭示出老牌战略联盟受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严重挑战。
《金融时报》米强3月18日报道称,据两名知情人士称,中国反腐高官王岐山正准备访问美国,此际中国正加大力度引渡逃往国外的腐败官员。
《纽约时报》3月17日发表报道《卡梅伦对华亲善,美英关系受挑战》,称数个世代以来,与英国的“特殊关系”一直是美国政策的基石。但是在艰难的竞选活动中,英国保守派首相戴维·卡梅伦在两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上拉开了自己与美国的距离——军费开支和中国问题。
美国犯下了一个巨大错误——它抵制了一家旨在帮助亚洲满足能源、电力、交通、电信和其他基础设施领域数万亿美元投资需求的银行。
《金融时报》3月17日发表社评称,在英美这段著名的“特殊关系”中,其中一方公开指责另一方的情况非同寻常。上周,白宫一位高级官员罕见、或者说让人摸不着头脑地炮轰了英国的对华政策。
《卫报》Jemima Kiss3月16日报道称,中国的1.15亿中产阶级上层女性,正推动着国内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在去年最大的购物节期间,她们的消费额超出了美国女性的两倍。
《赫芬顿邮报》3月16日发表《世界邮报》总编辑Nathan Gardels的评论文章称,中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已取得很大成功。
英国人听惯了美国人赞颂两国“特别关系”的甜言蜜语,但最近他们听到华盛顿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美国人对英国外交安全政策的方向感到失望,抱怨连连。
《联合早报》3月17日发表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的文章称,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执政以来反腐败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不少评论特别是一些国际媒体将其主要解读为权力斗争,即认为反腐败是政治斗争的延续和手段而已。“权力斗争说”虽然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但用这个视角审视中国的反腐败将会误入歧途。反腐败不仅仅是政治问题、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经济问题,为进一步改革扫清障碍是反腐败的主要动因。
《南华早报》3月15日发表评论文章称,退休年龄与人口统计资料关系密切。这就是为何中国政府决定延迟退休年龄,这是由老龄化人口以及不断缩减的劳动力人数决定的。但社会的复杂度意味着这种变化需要逐步实现且谨慎思考,创造就业与要求人们继续工作间要达成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