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将于本月8日-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2015年首次“主场外交”,更是中拉外交史上的一大盛事。
2014年,“习大大”成为各相关网络盘点的年度热词,也成为外媒强烈关注的目标。德国之声1月4日发表泽林的专栏文章称,我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这种现象还是头一回遇到。中国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这样强硬的领导人了。担任国家主席不到两年,任职总书记两年多的习近平开足马力,对中国进行改造。虽然上任时间不长,但他的作为已经令人印象深刻。
2014渐行渐远,在这一年,国际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大事件。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网站1月6日发表该中心高级研究员Matthew P. Goodman的分析文章称,这一年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当属中国引领世界经济治理。
中美交流基金会网站1月5日发表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的分析文章称,美中关系在经历多年的漂浮不定和倒退后,终于在2014年得以温和地改善。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峰会上,美中两国领导人会晤不仅带来了几大具体成就,更重要的是,稳定了美中关系(至少暂时是这样的),创造了更积极的外交氛围。最近刚结束的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则进一步促进了美中双边关系的发展。
1月8日至9日,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南华早报》1月7日报道称,首届中拉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届时北京将凭借经济实力,增进与拉美地区的联系。
彭博社1月6日报道称,中国今年正在加速推动300个总值约7万亿元人民币的基建项目,以保证经济增长不至于滑落到7%以下。
12月中旬,李克强在贝尔格莱德与塞尔维亚、匈牙利、马其顿达成一致,决定共同打造中欧陆海快线。《南华早报》1月5日发表美国印中美研究所国际商业研究主任丹·施泰因博克的评论文章称,中国的欧盟战略将会蓬勃发展,而且会给这块古老的大陆带来助益。
《联合早报》记者沈泽玮1月7日报道称,这是继对深圳提出要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后,李克强在广东行程中第二次提及“包容性发展”。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将“包容性发展”定调为实现就业、公平和平衡发展,这与“平等竞争”“公平机会”等主张相同,都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公平”改革的脉络一致。
1月8日至9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的20位外交部长将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论坛)部长会议。 BBC1月6日报道说,中国媒体称,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是今年中国首次“主场外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参加开幕式。
中国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于1月4日开通。彭博社1月5日报道称,此举修正了这一被官员们认为不透明、且催生腐败的(军队采购)系统。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所5日发表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澳大利亚人认为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澳大利亚没有理由选择站在美国或日本一边,最好的策略是保持中立。
为什么我如此有信心东亚不会爆发战争,无论在东中国海还是南中国海?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了解推动亚洲变化的力量。虽然许多亚洲邻国会发出愤怒的民族主义声明(他们必须这样做来应对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但他们的行动是谨慎和务实的。
亚洲开发银行的康拉德(Jurgen Conrad)认为,新丝绸之路将不单使中国受益。 “我认为,不应当从一开始就把这一提议和经济合作看作‘零和游戏’: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各方都可以从中受益,因此,中国、俄罗斯等许多沿线国家积极参与。如果开放边界、实现相互贸易与投资,可以使各国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联合早报》记者沈泽玮1月6日报道称,中共将2015年定调为“中国改革关键年”,受访中国学者都认为,李克强向邓小平铜像献花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2012年12月瞻仰邓小平铜像的政治意涵相似,意在宣示最高领导层坚持推进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
《联合早报》1月6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专栏文章称,从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和现状来看,今天的中国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实现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领发展中国家走出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困局,让全球经济在激发增量的过程中,平稳达到结构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