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呼唤“创新达人”

在“灰头土脸”的电工队伍中,记者发现这么一位“创新达人”,他叫李增红,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员工,曾荣获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手握4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7项国家实用性专利(11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日报:为智能社会增添更多“中国元素”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已落下帷幕。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招,也是撬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点。

【新常态 光明论】“十三五”将给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作为进入“新常态”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它不仅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随着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秉持包容、开放和共享发展的大国格局和大国气派,“十三五”规划展现了中国负责人大国的形象,蕴含着中国的全球视野和全球战略眼光,必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编制和实施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加大资金、项目、政策倾斜力度。

脱贫“军令状”诠释共享发展理念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让百姓生活无负担。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针对国外受众特点和文化消费习惯,开发既有中国风格又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产品走出去搭建翻译平台。

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国际气候谈判需要各方最大程度拿出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诚意,聚同化异,相向而行  11月29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活动。中国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在巴黎大会上探寻全球气候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共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16+1”高速列车苏州提速

这好像一个隐喻:11月2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将邀请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乘坐苏州至上海的高铁。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与前次会晤主办国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下次会晤主办国拉脱维亚总理斯特劳尤马共同会见记者,介绍会晤成果。

16+1合作机制成了“香饽饽”

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她说:“非常感谢李克强总理在此次会晤中表现出的领导力和出色安排,我们愿意在首都里加主办中国—中东欧国家物流部长会议。

五大理念确立“十三五”基调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将引领“十三五”发展方式从五个方面实现重大转型:  从过去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的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全会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等方面对创新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国平:扶贫是习近平花费精力最多的事

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人们记得,当选总书记后不久,习近平就顶风踏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创业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键是要实现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是鼓励企业创新,促进各类创新成果通过自主产业化、转让、许可、入股等方式进入市场,使创新创业大军不断壮大,形成新产品、新市场和新业态,提升产业价值链。

莫要以貌或职务高低来取人

《说苑·奉使》记:齐国大夫晏子身材矮小,但足智多谋。次世界大战后,一位青年上尉以维护法国利益为己任,决心总结大战的经验教训,拿出管用的卫国方略。很可惜,戴高乐的这一战略思考,当时被墨守成规的法国军事权威当作“一个小人物的狂言”而弃之一旁。

“16+1合作”将成“一带一路”样板房

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机制)在苏州举行,这是中方首次举办领导人会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16+1合作”的层次、意义又得到了提升,11月24日发布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