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美,一种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之美。舍弃了个人的休息、家庭的团圆,以一己家庭的“残缺”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和美,从这些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们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正能量。
无论是无意的遗忘,还是刻意的回避爱国主义英雄都和数典忘祖的行径别无二致、如出一辙。让那种只见粽子,不见“屈原”的段子彻底终结吧,因为屈原永远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中的一盏明灯,不断照亮着一代代中国人前行的路。
端午节绕不开“包粽子”、“煮粽子”和“吃粽子”,我则想到,每当此时此刻,身为炎黄子孙,“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里持续蒸腾和升华。因而,无论斗转星移、时移世易,通过端午节的这一民俗为载体,突出传承我们的报国情怀,已然成为端午文化的精髓之一。
苇叶、艾草、菖蒲、香囊、粽子、黄酒、龙舟、汨罗江……这些不仅是端午时令关键词,其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专注、快乐、祥和地过节,是各个不同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现象。
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临近,这一中国节,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
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决定依法提审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一案,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并于8日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聂树斌的母亲送达了再审决定书。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
6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不懈努力》的讲话,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大国,自有大气象—— 用磅礴大气,应对小肚鸡肠;善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能放开眼界,尽收远方美景。
其实,端午节作为我国一个具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绝非一个单纯的平淡节日,从深层次看,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具有极其深远而厚重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网络中国节·春节】互联网,推动传统节日焕发新生命力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的驱动在于创新。为了更好地领会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本报分别以供给侧改革与创新、“三个面向”和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为切入点,对大会精神进行解读,供读者参考。
据了解,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过好端午节,重温如此清晰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网下均应展示出传统文化意涵和现代文明价值。
如果头脑发热,工作不深不细,不做长远打算就上马扶贫项目,难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增加贫困群众负担 最近到一些地方调研脱贫攻坚,发现真金白银的投入很大,干部群众脱贫的热情和期望值挺高,但一些制约脱贫的长期问题,浮现出来。精准扶贫好比“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搞测土配方施肥”,让弱苗、病苗也能丰产。
中美关系的年度重头戏——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昨日在北京闭幕。提升中美之间的战略和政治互信,是对话与磋商的首要目标,也是不断增进中美合作的重要基础。
又是一年粽香时。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节日的期待,与它所代表的食物有关,譬如:除夕的年夜饭、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光阴荏苒,千载之下,粽子不仅仅是粽子——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它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根。
2016年6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增强两国互信。中国人历来讲究‘信’。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国与国交往的前提。我们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就要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