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文艺生存和发展之本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厚的物质财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解读习近平“四个没有变”:传递中国经济发展信心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座谈会时,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做出四个“没有变”的科学归纳。尽管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但基于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就一定能够趋利避害,排除困难,实现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

国平:“做四个伙伴”助力中南关系彩虹更绚丽

“跨越在亚非大陆之间的中南、中非友谊和合作的彩虹,必将更加绚丽夺目”。在对“彩虹之国”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星报》发表署名文章,回忆了中南之间的深厚友谊,回望了17年来中南友好合作故事,阐述了“做四个伙伴”的中南关系美好愿景。

外媒:中国推进"美丽中国" 为应对全球变暖贡献力量

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世界气候大会)将于巴黎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大会开幕活动,并与有关国家领导人举行会晤,就双边关系、共同推进巴黎协议谈判进程等交换意见。

如何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就是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同步发展。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整体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老外看习主席出访(6):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

当地时间11月30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巴黎气候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习主席还提出,中国将拿出200亿人民币成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资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习主席出访专家谈”:中国行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2015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简称为“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在法国巴黎布尔歇展览中心开始举行。在此次气候变化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再次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届时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习主席出访专家谈”:巴黎气候大会的中国动力

2015年11月30日,来自1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法国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隆重开幕。习近平主席巴黎出席气候变化谈判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意味着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提供重要的政治动力。

习近平“四个有利于”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活力

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强调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习近平阐述气候变化义利观:以“最大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不仅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应尽的国际义务,更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从中国的实践来看,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探索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

国平:应对气候变化,展现中国担当

隆冬时节,100多位国家领导人、近200个国家代表云集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共商2020年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从哥本哈根会议的“失望之冬”到巴黎会议的“希望之冬”,人类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从未停歇。

中津关系展现中国对非外交“义利观”

12月1日至5日,习近平主席赴津巴布韦和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开启其任国家主席后第二次的访非之行。津巴布韦位处南部非洲内陆,人口1300万,其“体量”和影响力在非洲相对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等都较小,但中津关系在中非关系中却有着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