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就新时期南南合作提出四点建议,包括探索多元发展道路、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务实发展成效、完善全球发展架构。重点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的解决方案。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点评:在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之际,习主席亲赴印尼与会,对“万隆精神”与时俱进,用“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予以丰富。
经过5年多的密集谈判,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10月5日尘埃落定。一个横跨太平洋,涉及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12个国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智利、墨西哥、秘鲁和文莱),涵盖全球经济总量近40%的巨型自由贸易圈将逐步实现。
“如果我们不制定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规则,猜猜会发生什么?”2015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演讲时说,“中国将会接手。”
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尔·弗罗曼10月5日宣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已达成“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贸易协定。
习主席这次访美的成功,基于对中国发展转型时期国家处境的准确判断,立于中美关系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要害认知,站在一个营造中国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的战略高度。在习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互有进退、各有收获、同亮底线、释疑解惑、增强互信。需要辨析的是,融入国际社会,不等于中国接受源自西方的普适价值。
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通过这一知识平台,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成功的发展经验,也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包括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来自美国和11个其它泛太平洋国家的部长和谈判代表齐聚亚特兰大,为最终敲定全新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细节做出努力,期间不乏外界针对TPP做出的冷静分析。作为历史上最大的区域贸易和投资协议,TPP其实并非“表里如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号到28号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美国当地时间9月24号下午,习近平主席抵达华盛顿当晚就与奥巴马总统在夜色中步行经过宾夕法尼亚大街进入布莱尔国宾馆会晤3个小时。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反映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良好愿景和根本路径。“四个全面”直接指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但这种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不是停留在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教科书中的现代化,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特别是体现了中国民族属性的现代化。
2015年10月5日,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等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广泛培植人民友谊”,把中美民间友好的桥梁筑得更宽、更牢,这是中美关系未来的希望所在。夯实人民友好的基础,正是开创中美关系的光明未来 面对友好的美国人民,第一个重要演讲,提起拨动人心的“西雅图不眠夜”故事。
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势越来越牵动全球市场神经,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越来越吸引世界目光。这些成功的实践证明,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在访美第一站西雅图,习主席再次重申“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走向和政策导向。” “腐败是人民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将反腐败逐步纳入法治轨道。